便思乘兴归沧海,却恨知心远白鸥
出处:《七月望日再游弥陀岩》
宋 · 丘葵
弥陀岩下苍榕树,借我今年两度游。
客思凄凉无奈老,水光潋滟最宜秋。
便思乘兴归沧海,却恨知心远白鸥。
日暮强随年少去,溪山好处尽成愁。
客思凄凉无奈老,水光潋滟最宜秋。
便思乘兴归沧海,却恨知心远白鸥。
日暮强随年少去,溪山好处尽成愁。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弥陀岩:一座地名,可能指代一个具体的岩石景观。苍榕树:古老而茂盛的榕树。
借我:允许我。
两度游:两次游览。
客思:游子的思绪。
凄凉:悲凉、感伤。
无奈老:无可奈何地衰老。
水光潋滟:水面波光闪烁的样子。
沧海:大海,这里象征广阔的天地或理想之地。
知心:知己,心意相通的人。
白鸥:象征自由和远方的朋友。
日暮:傍晚。
强随:勉强跟随。
年少:年轻人。
溪山好处:美丽的山水风景。
尽成愁:全变成了忧愁。
翻译
在弥陀岩下的那棵古老的榕树下,让我今年能有两次游览的机会。游子的心情凄凉又无可奈何地感叹岁月催人老,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色在秋天最为宜人。
我心中渴望乘着兴致回归大海,却遗憾知心的朋友像远方的白鸥般难以亲近。
夕阳西下时,我勉强跟随年轻人离去,但沿途的溪流山色却都成了引发忧愁的因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七月望日时重游弥陀岩的景象与心境。"弥陀岩下苍榕树,借我今年两度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频繁探访。"客思凄凉无奈老,水光潋滟最宜秋"则透露出诗人的旅途感慨与对秋天景色的赞美。
接着,"便思乘兴归沧海,卻恨知心远白鸥"表达了诗人想要随兴而返到理想中的沧海,而对于不能如愿以偿的内心惆怅。"日暮强随年少去,溪山好处尽成愁"则是诗人在夕阳的氛围中追随年轻时的足迹,却又因景色美好而生出无限忧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流逝、旅途孤独以及对美好事物无法长久驻留的复杂情怀。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是一首具有深刻哲思和高远境界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