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年弱冠近,紧官半刺比
留耕而耕存,惟有是以似。
乃祖忠文公,补天扶国是。
乃父敬悯侯,浮海将使指。
直谏炳遗藁,大节烨信史。
神游天地间,不亡何谓死。
先人前甲戌,忠文榜下士。
一升上云端,一沉堕井底。
老夫近乙亥,敬悯守吾里。
朱轓过桐江,共饮钓台水。
英英玉树郎,世济元凯美。
忠文既有孙,敬悯又有子。
邂逅忽相逢,不意闻正始。
贮胸踰万卷,运肘动百纸。
华年弱冠近,紧官半刺比。
长风破巨浪,未易测涯涘。
契好讵敢论,臭味差足恃。
异时吴阊游,小舟或一舣。
相门复生相,贻厥有如此。
乃知吾家儿,不过豚犬耳。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参预:显赫、参与。韦平氏:韦平家族的姓氏。
留耕:保持耕读传统。
似:相似、符合。
忠文公:祖先的名字。
补天:比喻治理国家。
敬悯侯:父亲的名字。
浮海:渡海。
直谏:直言劝谏。
炳遗藁:遗留的直言著作。
华年:青春年华。
弱冠:男子二十岁成年。
紧官:职位重要。
契好:深厚的友谊。
臭味:气味,这里指志趣相投。
贻厥:遗留、传给后代。
豚犬:比喻平凡无奇的人。
翻译
你们家族两代人都显赫,源自汉代韦平家族。留下耕读之风留存,唯有此道才相似。
你的祖先忠文公,以补天护国为志向。
你父亲敬悯侯,曾渡海执行使命。
他的直言进谏刻在史册,高尚节操照亮信史。
他的精神游荡在天地间,活着就是不死。
先人在甲戌年间,考中忠文榜成为士人。
有的飞升云端,有的坠入深渊。
我已接近乙亥,守护着敬悯侯的故乡。
乘坐朱色马车过桐江,共饮钓鱼台的水。
你的儿子如玉树般英俊,继承了家族的美德。
忠文公有你这样的孙子,敬悯侯也有子嗣。
偶然相遇,没想到会听到正直的言论。
他胸藏万卷书,提笔如动百纸。
年纪轻轻已接近弱冠,官职虽小却责任重大。
面对艰难险阻,他的风范难以估量。
友情难以言表,但气味相投足以信赖。
将来若游历吴阊,或许会乘小舟停留。
相门又出相,这样的传承多么美好。
这才明白,我家子弟不过是平凡人罢了。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呈吴门王治中元俞都中参政伯大孙先人同榜》。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家世英才、对家族荣耀和传统的自豪,以及对知识和学问传承的重视的诗篇。
诗中的“君家两参预,汉代韦平氏”一句,直接点出了家族的深厚底蕴,即使是远在汉代就有名门望族之称的韦平氏,也显示了作者对家庭历史的了解和尊重。接下来的“留耕而耕存,惟有是以似”则表达了一种传承与守旧的情感,强调家族文化和精神的延续。
在描绘祖先功绩方面,诗中写道:“乃祖忠文公,补天扶国是。乃父敬悯侯,浮海将使指。”这里通过对祖父乃至曾祖的描述,展现了家族成员在历史上的卓越贡献和不凡的地位。特别是“补天扶国”、“浮海将使”的用词,不仅强化了他们的英雄形象,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家谱中人物所承担的重大责任与使命的赞美。
此外,诗中的“直谏炳遗藁,大节烨信史。神游天地间,不亡何谓死。”则表达了一种超越生死、精神永存的哲学观念,意味着家族成员不仅在世时有所建树,即便是在逝去之后,其精神和事迹依然能够传承下去,成为后人的精神支柱。
诗歌最后部分通过对个人经历与家风的回忆,如“老夫近乙亥,敬悯守吾里。朱轓过桐江,共饮钓台水。”等句,展现了作者对家族传统的自豪和对知识传承的重视,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方回对于家族荣耀的深切情感,更透露了他对于学问、文化与精神传承的重要看法。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到宋末元初时期知识分子对于个人家族和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注,以及他们对文化自信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