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已化为石,有灵通碧湘
出处:《东华观偃松》
唐 · 徐仲雅
半已化为石,有灵通碧湘。
生逢尧雨露,老直汉风霜。
月滴蟾心水,龙遗脑骨香。
始于毫末后,曾见几兴亡。
生逢尧雨露,老直汉风霜。
月滴蟾心水,龙遗脑骨香。
始于毫末后,曾见几兴亡。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石:指坚硬的石头,可能象征坚韧不屈。碧湘:湘江的别称,代表南方的水色。
尧雨露:比喻圣明君主的恩泽。
汉风霜:借指历史长河中的艰难岁月。
月滴蟾心水:月夜的景象,可能象征清澈的心灵。
龙遗脑骨香:龙的传说,可能象征高贵或神秘的力量。
毫末:极小的事物,比喻事物的起源。
兴亡:指朝代的兴盛和衰败。
翻译
一半已化为石头,仍有灵气连通碧湘江。生在圣明的尧舜时代,历经风雨如汉朝的严寒酷暑。
月亮洒落的露水洗净了蟾蜍之心,龙的遗骨散发出香气。
从微小的开始发展,我见证了多次朝代的兴衰更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通过对一棵古松树的描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界的永恒。诗人徐仲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这棵松树的人格化处理,使其拥有灵性,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半已化为石, 有灵通碧湘”两句表明这棵古松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部分已经石化,显现出一种超脱物质的神秘感,同时又保持着生命力,与青山绿水相呼应。
“生逢尧雨露,老直汉风霜”两句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描写,从古代圣明之主尧时期的细雨露珠到汉朝严寒的北风和霜雪,这棵松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其生命力强韧,直面自然界的考验。
“月滴蟾心水,龙遗脑骨香”两句继续描写松树的神秘与古老。月亮下的露珠如同蟾蜍(即青蛙)的心脏,清澈而又充满生命力;而“龙遗脑骨香”则是一种比喻,意指这棵松树的坚韧和尊贵,如同传说中龙王的遗骨散发着仙气。
“始于毫末后,曾见几兴亡”两句概括了诗人对这棵古松的观察,从细微之处开始,历经多次历史的变迁与朝代更替,它已经目睹了无数的兴衰荣辱。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徐仲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精湛的艺术造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界中一棵古松树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生命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