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谓佳人难再得,哀知无益罢无从
出处:《惆怅》
明末清初 · 王邦畿
旭云晴日影曈曈,竹恨花缘梦未终。
香破纸窗来茉莉,红销银浦没芙蓉。
河洲六载才逢吉,雷泽当年已兆凶。
岂谓佳人难再得,哀知无益罢无从。
香破纸窗来茉莉,红销银浦没芙蓉。
河洲六载才逢吉,雷泽当年已兆凶。
岂谓佳人难再得,哀知无益罢无从。
鉴赏
这首诗《惆怅(其八)》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王邦畿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首联“旭云晴日影曈曈,竹恨花缘梦未终”,以旭日初升、云彩映照的景象开篇,营造出一种明亮而略带忧郁的氛围。竹子和花朵仿佛在诉说着它们未完的梦境,暗示着诗人内心深处对于某种美好事物的留恋与不舍。
颔联“香破纸窗来茉莉,红销银浦没芙蓉”,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茉莉的香气穿透纸窗,似乎在提醒着诗人过去的美好;而红花在银色的水面上消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与怀念。
颈联“河洲六载才逢吉,雷泽当年已兆凶”,将情感引向更深层次的思考。六载的等待才迎来吉兆,而雷泽当年却预示着凶险,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对于命运无常、世事多变的感慨。
尾联“岂谓佳人难再得,哀知无益罢无从”,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面对失去的美好难以挽回的无奈与悲哀。佳人难再得,即使哀伤也无济于事,流露出深深的无力感和对过去时光的深深眷恋。
整体而言,《惆怅(其八)》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无奈的感慨,语言含蓄而富有哲理,是明末清初文人心境的一种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