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疑酣中似,奈尔辄复醒
宋 · 晁补之
斋居忽若遗,不识身与境。
颇疑酣中似,奈尔辄复醒。
东坡自云然,挈世一裘领。
是事吾有师,安敢囊出颖。
指穷火已传,岂待得薪炳。
颇疑酣中似,奈尔辄复醒。
东坡自云然,挈世一裘领。
是事吾有师,安敢囊出颖。
指穷火已传,岂待得薪炳。
注释
斋居:静心修行。遗:隔绝。
酣中似:醉酒中的幻觉。
辄:总是。
东坡:苏轼。
挈:统揽。
吾有师:我有导师。
囊出颖:轻易显露见解。
指穷:手指触到尽头。
薪炳:更多的柴火。
翻译
在静心修行中忽然感到仿佛与外界隔绝,分不清自己和周围环境。我怀疑这是否是在醉酒中的幻觉,但每次醒来又发现自己并未真正沉醉。
苏东坡曾说过类似的话,他能统揽世间万象,如同披着一件大衣。
关于这种领悟,我已有导师指引,怎敢轻易显露自己的见解。
就像手指触碰到尽头,火焰也已传递,哪里还需要等待更多的柴火来燃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题目为《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其十三)》。诗中,诗人表达了斋居时的一种超然心境,仿佛与外界隔离,忘记了自我与环境的界限。他疑惑这种状态是否如苏轼所言,是在醉酒中的体验,但又发现自己总是会从这种恍惚中清醒过来。诗人以苏轼为例,表示自己在追求这种超脱境界上有所借鉴,但又不敢轻易显露自己的才华,暗示这种领悟需要深入学习和实践。
后两句“指穷火已传,岂待得薪炳”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意指即使智慧已得到传承,也不急于表现,而是如同薪火相传,慢慢积累和发扬光大。整体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追求,以及对个人修养和内省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