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忘心更寂,迹灭云自起
出处:《梦寻西山准上人》
唐 · 钱起
别处秋泉声,至今犹在耳。
何尝梦魂去,不见雪山子。
新月隔林时,千峰翠微里。
言忘心更寂,迹灭云自起。
觉来缨上尘,如洗功德水。
何尝梦魂去,不见雪山子。
新月隔林时,千峰翠微里。
言忘心更寂,迹灭云自起。
觉来缨上尘,如洗功德水。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秋泉声:秋天山间的泉水声。雪山子:可能指代某位高洁的隐士或圣者。
新月:指农历月初的弯月。
翠微:青翠的山色,形容山峰在月光下的美丽景象。
缨上尘:指颈项上的装饰物,象征世俗的尘埃。
功德水:比喻净化心灵的圣洁之水。
翻译
远方秋天山泉的潺潺声,至今仍回荡在我耳边。我从未在梦中与他相遇,雪山之子的身影未曾显现。
新月穿过树林的缝隙,映照在千座峰峦的翠绿之中。
言语消失后心灵更加宁静,行迹虽隐,云雾却自然升起。
醒来后,发现颈上的尘埃仿佛被功德水洗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心灵与自然合一的意境。开头两句“别处秋泉声,至今犹在耳”表达了对远方山涧清泉声音的回忆和怀念,这种声音似乎已经成为内心的一部分,不仅是感官上的体验,更是情感上的寄托。
接着,“何尝梦魂去,不见雪山子”一句,诗人通过梦境想要寻访那位隐居的高人,却又不见其踪迹,这里的“雪山子”很可能指的是隐士或高僧,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导师的渴望和敬仰。
“新月隔林时,千峰翠微里”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景图:新月升起,林间透过树梢的光线勾勒出山峦的轮廓,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瞬间,也是心灵得以安顿的时刻。
“言忘心更寂,迹灭云自起”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超脱尘世的心境。诗人似乎在说,当语言和思维都停止的时候,心灵就更加宁静,而外界的一切痕迹也随着云烟般的消散,显得无比渺小。
最后,“觉来缨上尘,如洗功德水”一句,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结束了诗篇。诗人在梦醒之后,发现衣襟上沾染的不仅是尘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清洁和净化,这“功德水”的比喻,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更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修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心灵纯净状态的向往,是一首充满禅意和哲理的山水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