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名于瑚琏斯为贵,身与鸿毛孰较轻全文

名于瑚琏斯为贵,身与鸿毛孰较轻

出处:《易道录招饮 其五
宋 · 白玉蟾
名于瑚琏斯为贵,身与鸿毛孰较轻
诗社近来多笔冢,醉乡何处得愁城。

注释

名:声誉、声望。
瑚琏:古代祭祀时盛食物的器具,比喻有高尚品德的人。
斯:这,这个。
为贵:视为珍贵。
身:身体。
鸿毛:大雁的羽毛,比喻极轻。
孰:哪个。
较轻:比较轻。
诗社:文学社团,聚集诗人的团体。
近来:最近。
多:很多。
笔冢:形容文人墨客众多,废弃的笔聚集的地方,象征文化积累。
醉乡:借指饮酒后的迷醉状态,也可指逃避现实的地方。
何处:哪里。
得:能够。
愁城:比喻忧愁深重的地方。

翻译

名声如同瑚琏般珍贵无比,自身与鸿毛相比哪个更轻?
最近的诗社里文人墨客众多,醉乡中哪里又能寻觅到忧愁的尽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白玉蟾的作品,名为《易道录招饮(其五)》。在这短暂的四句话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借代手法,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

首句“名于瑚琏斯为贵”中的“瑚琏”是古代珍贵的玉器,比喻诗人的声誉或才华;而“身与鸿毛孰较轻”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物质欲望的超然,甚至比鸿毛还要轻,这里蕴含着一种出尘脱俗的情怀。

次句“诗社近来多笔冢”中,“诗社”指的是聚会吟诗作词的地方,“笔冢”则是书籍、文墨的代名。这一句表明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热情,以及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望。

末两句“醉乡何处得愁城”则描绘了一种恍惚间寻找心灵寄托之地的情景。这里的“醉乡”象征着一种精神上的解脱,而“愁城”则是世俗烦恼和忧虑的代名。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世界中的迷茫与困惑,以及对心灵自由空间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展示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