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教绮语洗蛮瘴,不使冠服栖丘园
出处:《和东坡惠州梅花三叠 其三》
宋末元初 · 方一夔
白鹤峰头荔子村,谁唤东坡半死魂。
作诗恼花太愁绝,云月黯黯天昏昏。
欲教绮语洗蛮瘴,不使冠服栖丘园。
海山淮水隔万里,十年契阔陈寒温。
老仙不食烟火味,晓随鸦餐旸谷暾。
此花亦解慰流落,如在玉堂西掖门。
自从三叠振绝响,澹然相对俱忘言。
我来戏谱不调曲,时有问字争芳樽。
作诗恼花太愁绝,云月黯黯天昏昏。
欲教绮语洗蛮瘴,不使冠服栖丘园。
海山淮水隔万里,十年契阔陈寒温。
老仙不食烟火味,晓随鸦餐旸谷暾。
此花亦解慰流落,如在玉堂西掖门。
自从三叠振绝响,澹然相对俱忘言。
我来戏谱不调曲,时有问字争芳樽。
鉴赏
这首诗是方一夔在宋末元初时期对苏轼《惠州梅花三叠》的和作,名为《和东坡惠州梅花三叠(其三)》。诗中描绘了诗人与苏轼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梅花这一意象,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身流落生活的感慨。
首句“白鹤峰头荔子村”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为后续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接着,“谁唤东坡半死魂”一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对苏轼的深切怀念,仿佛苏轼的灵魂在白鹤峰头被唤醒。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作诗恼花太愁绝”、“欲教绮语洗蛮瘴”等描述,展现了自己在创作中的情感投入与对苏轼诗歌艺术的追求。
“海山淮水隔万里,十年契阔陈寒温”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强调了空间与时间的距离,以及与苏轼相隔的岁月之长,同时暗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随后,“老仙不食烟火味,晓随鸦餐旸谷暾”描绘了苏轼超凡脱俗的形象,进一步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
“此花亦解慰流落,如在玉堂西掖门”则将梅花拟人化,赋予它安慰流落者的力量,同时也象征着苏轼作品的温暖与慰藉。最后,“自从三叠振绝响,澹然相对俱忘言”表达了诗人与苏轼在精神上的共鸣,以及在艺术上的高度契合,使得两人的交流超越了语言的界限。
“我来戏谱不调曲,时有问字争芳樽”则是诗人自谦之词,表示自己虽未能完全捕捉到苏轼作品的精髓,但依然乐于学习与探讨,体现了对苏轼及其作品的热爱与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历史人物及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苏轼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崇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艺术探索道路上的执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