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床风屡折,陶穴荒不治
出处:《赠李孝子》
明 · 沈守正
广川有孝子,三载泣寒茨。
夫岂矜姱节,象贤实在斯。
深松五六里,鬼爱人讵知。
强床风屡折,陶穴荒不治。
皤皤巳黄发,孺子啼何悲。
我闻古人事,猛兽不杞枝。
猗欤李氏子,将无今许孜。
秉懿人所同,谁不嗟叹之。
遗俗俗乃贵,逃名名更追。
大夫重风义,编出扬声诗。
夫岂矜姱节,象贤实在斯。
深松五六里,鬼爱人讵知。
强床风屡折,陶穴荒不治。
皤皤巳黄发,孺子啼何悲。
我闻古人事,猛兽不杞枝。
猗欤李氏子,将无今许孜。
秉懿人所同,谁不嗟叹之。
遗俗俗乃贵,逃名名更追。
大夫重风义,编出扬声诗。
鉴赏
这首诗《赠李孝子》由明代诗人沈守正创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孝子的形象,展现了其高尚的品德与对父母的深厚情感。
诗中首先描述了广川之地有一位孝子,三年如一日地在简陋的草庐前哭泣,这种行为并非出于自我夸耀,而是效仿先贤,体现了孝道的精髓。接着,诗人以深松为喻,强调孝子的坚韧与隐忍,即使身处荒凉之地,也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孝子的家境贫寒,床榻被风吹折,陶穴荒废无人打理,但他依然坚持照顾年迈的父母,即使他们已满头白发,仍能听到孩子的啼哭,这场景令人动容。
诗人进一步引用古代典故,说明古人对待猛兽尚且不畏惧,更何况是孝子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最后,诗人赞扬了李孝子的美德,认为这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值得世人赞叹。同时,诗人也反思了社会风气与名声的关系,指出在崇尚风义的社会中,逃避名声反而会引来更多的关注。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李孝子的敬意,并希望将其事迹编入诗歌,传颂后世。
整首诗通过对李孝子形象的刻画,不仅赞美了他的孝行,也反映了诗人对于道德风尚的思考和对于美好品质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