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日在望,未返意已竭
圣远道则微,世久学欲绝。
区区续微言,未易胜邪说。
石侯东南秀,睹此心欲折。
分教南剑州,意在补亡缺。
欻令兵火后,复见俎豆设。
庙貌甚尊严,上下有区别。
先生默无语,风化动闽粤。
斯文自明白,如仰见日月。
坐令穿凿误,不待汤沃雪。
不知旁祠谁,今代古豪杰。
孰能与之齐,共此岁寒节。
入门日在望,未返意已竭。
由来正心术,不在费颊舌。
乃知薰陶功,自与闻见别。
曾鲁颜不愚,亦岂有优劣。
此理倘可求,万古同一辙。
区区续微言,未易胜邪说。
石侯东南秀,睹此心欲折。
分教南剑州,意在补亡缺。
欻令兵火后,复见俎豆设。
庙貌甚尊严,上下有区别。
先生默无语,风化动闽粤。
斯文自明白,如仰见日月。
坐令穿凿误,不待汤沃雪。
不知旁祠谁,今代古豪杰。
孰能与之齐,共此岁寒节。
入门日在望,未返意已竭。
由来正心术,不在费颊舌。
乃知薰陶功,自与闻见别。
曾鲁颜不愚,亦岂有优劣。
此理倘可求,万古同一辙。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吕本中对石道叟教授在南剑州重建学府并弘扬文化之举的赞颂。诗中表达了对石道叟在战乱之后,独自一人努力恢复教育事业的敬佩之情。
诗的开头提到“圣远道则微,世久学欲绝”,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忽视和文化的衰落。接着,诗人赞扬石道叟“分教南剑州,意在补亡缺”,在兵火之后,他决心重建学府,填补了文化传承的空白。
“欻令兵火后,复见俎豆设”描绘了在战火后的废墟中,石道叟重新设立了祭祀仪式,象征着文化的重生。庙貌的尊严和上下有序的布局,体现了他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文化的尊重。
“先生默无语,风化动闽粤”表明石道叟虽未言语,但其行为已经影响了福建和广东地区,促进了当地的文化风气。诗人认为石道叟的贡献如同仰望日月般明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斯文自明白,如仰见日月”进一步强调了石道叟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他通过自己的行动纠正了过去的错误理解,使得人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文化价值。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石道叟的敬仰之情,认为他的贡献如同熏陶之功,与日常的见闻有所不同。他不仅影响了周围的人,还激励了许多士人,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感化。
整首诗通过对石道叟事迹的描述,展现了其在文化传承和教育事业上的卓越贡献,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诗中充满了对石道叟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对文化传承和教育事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