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名到手还须耐,文字当场莫好奇
出处:《宣城鹿鸣宴》
宋 · 吴泳
儒臣簪笔典州麾,重为江山缉旧仪。
宴序古来元有礼,鹿鸣废后更无诗。
科名到手还须耐,文字当场莫好奇。
更尽工歌笙一曲,明年春洒上林枝。
宴序古来元有礼,鹿鸣废后更无诗。
科名到手还须耐,文字当场莫好奇。
更尽工歌笙一曲,明年春洒上林枝。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儒臣:指有学问的官员。簪笔:古代官员插在头上的笔,象征权力和职责。
典州麾:治理州郡的职位。
缉旧仪:遵循过去的制度和礼仪。
宴序:古代的宴会程序。
鹿鸣:古代的一种宴会,以鹿鸣为乐章。
废后:指鹿鸣宴的废弃。
科名:科举考试的功名。
耐:耐心,持久。
好奇:过分的好奇心。
工歌笙:精美的歌曲和笙乐。
上林枝:上林苑的树枝,比喻朝廷或仕途。
翻译
文臣手持官笔治理州郡,再次整理江山遵循旧规。宴会自古以来就有礼仪,鹿鸣宴后这样的诗篇已不再有。
取得功名后还需耐心,考试时切勿心生好奇。
再欣赏一曲工整的歌声,待到来年春天,希望能在上林苑播下希望之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参加宣城鹿鸣宴的场景,展现了古人对传统礼仪的重视和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诗中的“儒臣簪笔典州麾”表明儒生们以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为工具,掌管着地方的文教事务。在“重为江山缉旧仪”一句中,作者通过修复古老的礼仪来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维护。
宴会在历史上有其固定的序列,诗中的“宴序古来元有礼”指出了这种秩序的重要性。然而,在“鹿鸣废后更无诗”这句中,作者感叹鹿鸣宴后的沉寂,这可能是对当时文化衰退的一种隐喻。
在考试科举方面,作者提醒读者即便手握科名,也需耐心等待,不应急于求成。同时,“文字当场莫好奇”则是告诫后人,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不宜追求奇巧新异,而应当注重实质与传统。
最后,诗人以“更尽工歌笙一曲,明年春洒上林枝”表达了对未来文化发展的美好愿景,以及对自然界的热爱。整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文化传承、文学创作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