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塔朝云上,晃池夜月明
出处:《始平谐诗》
唐 · 石抱忠
平明发始平,薄暮至何城。
库塔朝云上,晃池夜月明。
略彴桥头逢长史,棂星门外揖司兵。
一群县尉驴骡骤,数个参军鹅鸭行。
库塔朝云上,晃池夜月明。
略彴桥头逢长史,棂星门外揖司兵。
一群县尉驴骡骤,数个参军鹅鸭行。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平明:清晨。发:出发。
始平:地名,古代的一个县。
薄暮:傍晚。
何城:未知的城池。
库塔:地名,可能指有云雾缭绕的山峰。
晃池:地名,可能指有水池的地方。
长史:古代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或副部长。
棂星门:古代学宫的正门。
司兵:古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县尉:古代地方官员。
驴骡:牲畜,用于骑行。
参军:古代官职,低级文官。
翻译
清晨从始平出发启程,傍晚时分到达了哪个城池。早晨在库塔山看到云朵升腾,夜晚在晃池边月光明亮。
在略彴桥头遇见了长史大人,棂星门外向司兵行礼致敬。
一群县尉骑着驴骡快速行进,几个参军则跟随鹅鸭队伍缓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夜色中赶路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和人物活动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角。开篇“平明发始平,薄暮至何城”两句,设置了行程的时间和空间背景,给人一种匆忙赶路的紧迫感。
接下来的“库塔朝云上,晃池夜月明”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氛围,库塔的高大与云端相接,池水在夜色中闪烁着月光,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紧接着,“略彴桥头逢长史,棂星门外揖司兵”两句则转向人际交往,通过与“长史”(可能是地方官员或历史学者)的偶遇和对“司兵”的招手礼节,展示了诗人在夜行途中的社会互动。
最后,“一群县尉驴骡骤,数个参军鹅鸭行”两句则描绘了一队官员的随从,以“县尉”和“参军”的称谓,以及他们坐骑的描述,凸显了诗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同时通过对动物行为(如驴骡的骤动和鹅鸭的行走)的细致观察,增添了一份生动性。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精细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更反映了唐代官员夜行时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