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子任无咎,拮据买要津
出处:《台湾近咏十首呈巡使黄玉圃先生》
清 · 蓝鼎元
累累何为者,西来偷渡人。
锒铛杂贯索,一队一酸辛。
嗟汝为饥驱,谓兹原隰畇。
舟子任无咎,拮据买要津。
宁知是偷渡,登岸祸及身。
可恨在舟子,殛死不足云。
汝道经鹭岛,稽察司马门。
司马有印照,一纸为良民。
汝愚乃至斯,我欲泪沾巾。
哀哉此厉禁,犯者仍频频。
奸徒畏盘诘,持照竟莫嗔。
兹法果息奸,虽冤亦宜勤。
如其或未必,宁施法外仁。
锒铛杂贯索,一队一酸辛。
嗟汝为饥驱,谓兹原隰畇。
舟子任无咎,拮据买要津。
宁知是偷渡,登岸祸及身。
可恨在舟子,殛死不足云。
汝道经鹭岛,稽察司马门。
司马有印照,一纸为良民。
汝愚乃至斯,我欲泪沾巾。
哀哉此厉禁,犯者仍频频。
奸徒畏盘诘,持照竟莫嗔。
兹法果息奸,虽冤亦宜勤。
如其或未必,宁施法外仁。
鉴赏
这首诗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清代台湾地区偷渡者的悲惨境遇。诗人首先质问那些偷渡的人,为何要冒着风险西来,暗示他们是为了生计所迫。接着描述了他们被枷锁束缚,艰辛地通过水路,而船夫虽然无辜,却因搭载他们而遭受牵连。诗人感叹偷渡者的无知,认为他们本想通过伪造身份成为良民,但最终却因非法入境而自食其果。
诗中提到的"鹭岛"和"司马门"可能指的是台湾的某个检查站,司马官职可能负责审核过关文件。然而,即使持有伪造的证明,偷渡者依然被捕,诗人对此深感悲哀。他指出严厉的禁令并未阻止偷渡现象,反而让奸徒们更加狡猾,宁愿冒更大的风险。诗人提出,如果法律不能真正打击奸诈,那么在执行时或许应给予一些法外的宽容。
整首诗表达了对偷渡者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制度的弊端,以及对公正执法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