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亦有言,投之有庳
出处:《雨雪之什六章》
明 · 王世贞
雨雪滂滂,我马??。
不有劳者,谁其得宁。
受赋于旻,亦莫敢明。
夫既宁止,曰又淫止。
雨雪霏霏,我马蓰蓰。
不有宁者,厥劳焉施。
受赋于旻,亦莫敢辞。
夫既劳止,曰又谣止。
厥谣惟诼,匪齿以角。
岂不尔好,裾接则涅。
人亦有言,投之有庳。
毋投有庳,彼人奚罪。
毋谓尔蜮,毋谓尔回泬。
纵生憧憧,独我之孽。
毋谓余璠,毋谓余靡愆。
曷不悄悄,言思其端。
不有劳者,谁其得宁。
受赋于旻,亦莫敢明。
夫既宁止,曰又淫止。
雨雪霏霏,我马蓰蓰。
不有宁者,厥劳焉施。
受赋于旻,亦莫敢辞。
夫既劳止,曰又谣止。
厥谣惟诼,匪齿以角。
岂不尔好,裾接则涅。
人亦有言,投之有庳。
毋投有庳,彼人奚罪。
毋谓尔蜮,毋谓尔回泬。
纵生憧憧,独我之孽。
毋谓余璠,毋谓余靡愆。
曷不悄悄,言思其端。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所作的《雨雪之什六章》中的第六章,描绘了在雨雪纷飞的恶劣天气中,行者的艰辛与无奈。诗人通过写马的疲惫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劳役不公的不满以及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雨雪滂滂,我马??。" 开篇以雨雪的宏大场景起笔,形象地展现了环境的艰难,马匹也因疲惫而步履维艰。接着,诗人感慨道:"不有劳者,谁其得宁?" 表达了没有无尽劳作的人,谁能真正得到安宁的疑问。
"受赋于旻,亦莫敢明。" 他接受了上天的赋予,但不敢公开抱怨,暗示了社会现实中的压抑和忍耐。随后,诗人反复强调劳役无休止,"夫既宁止,曰又淫止","夫既劳止,曰又谣止",反映出人们对安宁生活的向往和对不公平的讽刺。
"厥谣惟诼,匪齿以角",用比喻手法表达了流言蜚语的尖锐和无情。诗人感叹,即使人们不愿接受这样的生活,也无法逃脱。最后,他警告自己和他人,不要因为困境而怨恨他人,"毋谓尔蜮,毋谓尔回泬",并反思自己的过错,"纵生憧憧,独我之孽"。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对公正的期盼,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