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
出处:《同群公秋登琴台》
唐 · 高适
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
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
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
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
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
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
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
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
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
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
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
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
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
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
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古迹:历史遗迹。琴台:古代音乐台。
遗尘:过去的痕迹。
千载:千年。
临眺:远望。
群贤:众多贤人。
德:品德。
天地:天地之间。
四时:四季。
倏忽:快速。
万象:万物。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
凉飙:凉风。
燕雀:小鸟。
鸿鹄:大雁。
渔樵:打鱼砍柴,指隐居生活。
兀然:猛然。
尊中瓢:酒杯中的瓢。
翻译
古迹引发感慨,琴台空荡无人烟。静静地凝视过往尘埃,千年历史仿佛昨日重现。
从此处开始远望,历代贤人似在邀请共聚。
品德与形体精神崇高无比,谁能知晓天地之遥阔。
四季更迭何其迅速,六月竟有秋蝉鸣叫。
万物归于白帝掌控,广袤平原上红日映照天际。
依然面对夏日酷暑,何时能有凉风拂面。
屋檐下燕雀忙碌,大雁展翅欲乘风翱翔。
世间万物各得其所,我心向往渔夫樵夫的生活。
猛然间又沉醉其中,手中还紧握着酒杯里的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天登上琴台,怀古思今的情景。开篇“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即设定了一种历史的沉重与自然的宁静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静心思考,回顾过往,觉得时间飞逝,千年如一日。
接下来,“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回首往昔,感慨于曾经与众多贤士交游的时光。他们或许已经不在,但精神世界中的交流却依旧弥漫。
“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则是对古人德行和精神境界的赞美之词,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宇宙渺茫、人类渺小的感慨。
随后,“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描绘出季节更替的迅速与自然界的壮观景象,时间和空间在诗人眼中变得神秘而宏大。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表达了诗人对于炎热夏日的厌倦,以及期待秋风凉爽到来的心情。
接下来的“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则描写了一幅生动的景象:燕子在屋檐上穿梭飞翔,而大鹤则用力气扇动着翅膀。这些动态的形象增添了诗中的生命力。
“物性各自得,我的心在渔樵”表达了对自然规律顺应而生的赞美,以及诗人自身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
最后,“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诗人似乎在酒精的作用下再次沉浸于醉乡,手中的酒杯依旧紧握,这不仅是对酒的喜爱,更是对自由自在生存状态的一种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迹、自然景观以及个人情感的描述,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