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听青女镜,左听宣尼铎
一登君子堂,顿觉心寥廓。
右听青女镜,左听宣尼铎。
政术似蒲卢,诗情出冲漠。
从来苦清苦,近更加澹薄。
讼庭何所有,一只两只鹤。
烟霞色拥墙,禾黍香侵郭。
严霜与美雨,皆从二天落。
苍生苦疮痍,如何尽消削。
圣君新雨露,更作谁恩渥。
即捉五色笔,密勿金銮角。
即同房杜手,把乾坤橐籥。
休说卜圭峰,开门对林壑。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海:大海。岳:高山。
君子堂:君子的居所,指高尚人士的府邸。
寥廓:开阔,宽敞。
青女:古代神话中的霜神。
宣尼铎:孔子的象征,代指儒家教诲。
蒲卢:比喻柔韧而有力量。
冲漠:形容广大无边的宇宙或心境。
清苦:清贫刻苦。
澹薄:淡泊,不追求名利。
鹤:象征高洁或清闲。
烟霞:云雾和霞光,常用来形容美景。
二天:可能指天帝或自然界的主宰。
疮痍:创伤,比喻人民的苦难。
圣君:圣明的君主。
新雨露:比喻恩惠或政策。
金銮角:皇宫中金銮殿的角落,代指朝廷。
房杜:唐代诗人杜甫和房琯,以才华著称。
乾坤橐籥:比喻掌握天地万物的权柄。
卜圭峰:可能指某位文人或隐士。
林壑:山林溪谷,象征自然和隐逸。
翻译
鱼儿生于大海,树木扎根于高山。一旦进入君子的厅堂,顿时感到心胸开阔。
右侧聆听仙女的镜子,左侧倾听孔子的钟声。
他的政治手腕如同蒲苇般柔软,诗歌情感源自无边的宁静。
长久以来,他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最近更是淡泊名利。
法庭上空无一物,只有几只白鹤飞翔。
墙壁被烟霞环绕,城郭弥漫着稻谷和小米的香气。
严寒的霜雪与甘美的雨水,都来自那至高无上的天穹。
百姓饱受困苦,如何才能彻底解除他们的疾苦。
圣明的君主如新的雨露降临,这份恩泽又将施予何人。
他握紧五彩的笔,在金銮殿中忙碌。
他的才情如同杜甫一般,胸怀天下。
不必提及卜圭峰,只需打开门扉,面对山林溪谷即可。
鉴赏
诗人通过“为鱼须处海,为木须在岳”这两句,开启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与向往,表达了人生立身处世的理想状态。接着,“一登君子堂,顿觉心寥廓”则描绘了一种精神上的提升和豁然开朗之感。这两句通过空间的转换,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扩张与净化。
“右听青女镜,左听宣尼铎”中,诗人借用古代神话里的奇特景象,构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这里的“听”,不仅是感官上的感知,更是心灵上的共鸣。这种对美好事物的倾听,是诗人内在修养的一种体现。
接下来的“政术似蒲卢,诗情出冲漠”则将治国安邦的智慧与个人情操的流露相结合,展示了诗人既懂得理想政治,又善于表达个人的情感世界。这里,“蒲卢”指的是古代圣王禹和尧的德政,而“冲漠”则形容诗人个性中的一种超脱与清澈。
“从来苦清苦,近更加澹薄”一句,则透露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这里,“清苦”和“澹薄”,都是用来表达时代精神的贫乏和物质生活的单调无趣。
在“讼庭何所有,一只两只鹤”中,诗人通过描写鹤的孤独,以此喻指自己或是志同道合之士人的清高与孤立。鹤作为洁身自好的象征,是古代文人常用来表达个人品格的意象。
“烟霞色拥墙,禾黍香侵郭”则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和谐共存的画面。这两句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造诣,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
“严霜与美雨,皆从二天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观察和欣赏。这里,“二天”可能指的是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的统一,诗人通过这种表述,传递出一种顺应自然、顺应道德的哲学思考。
在“苍生苦疮痍,如何尽消削”中,诗人用“疮痍”比喻世间的痛苦和疾病,表达了对世间疾患深重的慨叹。这里,“苍生”指的是广泛的人群或是芸芸众生,“如何尽消削”,则是在探讨如何能够解除这些痛苦。
“圣君新雨露,更作谁恩渥”一句,则转向了对理想君主的期待和赞颂。这里,“圣君”指的是具有圣德的君主,而“新雨露”比喻君主的恩泽,诗人通过这种表述,传达出希望君主能够广施恩泽、普济众生的愿望。
最后两句“即捉五色笔,密勿金銮角。即同房杜手,把乾坤橐籥”则描绘了诗人面对书卷与笔墨的热情投入,以及在这过程中与宇宙万物之间建立起一种精神上的联系。这两句通过动作和意象的叠述,强调了诗人对于学问探索的执着和热忱。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高洁品格、深厚学养和个性情感,更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生境遇的细腻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