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稽首大山王,泫然涕泗零全文

稽首大山王,泫然涕泗零

出处:《登雷峰作
明 · 释今帾
崆峒列神鼎,八公授丹经。
往来有鸾鹤,未若兹峰名。
名峰匪在大,亦匪诸仙庭。
瑶草虽不谢,玉树任长菁。
竺国表灵鸟,少室固神坰。
地德岂殊众,纪堂贤圣兴。
四七与二三,西东作典型。
慈流别五派,洞水奔南溟。
荡荡归汾岐,环抱奇峰青。
瑞光薄三界,法润普群灵。
昔我一来游,瞻睇默含情。
见花识优昙,酌水味香泠。
日暮下山去,山在胸中横。
既薄隐松柏,仍羞逐市城。
束身今再来,高步陟云屏。
雄峰法王踞,四顾空青冥。
俯视人间世,奔马无暂停。
学道苦不早,日月徂以征。
稽首大山王,泫然涕泗零
誓将衣线身,学山到山巅。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雷峰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佛法的深切追求。

首句“崆峒列神鼎,八公授丹经”以神话色彩开篇,暗示了雷峰的神圣地位。接着“往来有鸾鹤,未若兹峰名”表达了对雷峰独特魅力的赞叹。以下几句“名峰匪在大,亦匪诸仙庭。瑶草虽不谢,玉树任长菁”则进一步描绘了雷峰的自然风光,强调其独特的美不在规模之大,而在于其自然与精神的和谐共存。

“竺国表灵鸟,少室固神坰。地德岂殊众,纪堂贤圣兴”通过对比不同地点的自然景观,突出了雷峰的独特之处。接下来的“四七与二三,西东作典型”则以数字的排列,象征着雷峰在佛法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慈流别五派,洞水奔南溟”描绘了雷峰周围的水流景象,体现了自然与佛法的交融。“荡荡归汾岐,环抱奇峰青”则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雷峰周围的环境,以及它在诗人内心留下的深刻印象。

“瑞光薄三界,法润普群灵”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崇敬之情,认为佛法如同瑞光,能普照三界,给予众生法的滋润。“昔我一来游,瞻睇默含情”则是诗人回忆起自己首次游览雷峰时的感受,充满了对自然和佛法的深情。

“见花识优昙,酌水味香泠”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理解和感悟。“日暮下山去,山在胸中横”则以日落时分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最后,“既薄隐松柏,仍羞逐市城。束身今再来,高步陟云屏”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疏离,以及再次来到雷峰的决心。“雄峰法王踞,四顾空青冥”描绘了雷峰的壮观景象,以及诗人内心的自由与超脱。“俯视人间世,奔马无暂停”则以对比的手法,强调了佛法对世俗生活的超越性。“学道苦不早,日月徂以征”表达了诗人对佛法学习的紧迫感。“稽首大山王,泫然涕泗零”则是诗人对雷峰的深深敬仰,以及对佛法的热切追求。“誓将衣线身,学山到山巅”则以坚定的誓言,表达了诗人决心追随佛法,直至达到精神的最高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雷峰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佛法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