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墙远黛堆吴鬓,近水垂杨占楚腰
出处:《霜溪》
明末清初 · 何巩道
有家何必住云霄,半里清溪独木桥。
月出共僧吟彻夜,花开陪鹤立终朝。
入墙远黛堆吴鬓,近水垂杨占楚腰。
学得渔郎歌一曲,隔林醉与烂柯樵。
月出共僧吟彻夜,花开陪鹤立终朝。
入墙远黛堆吴鬓,近水垂杨占楚腰。
学得渔郎歌一曲,隔林醉与烂柯樵。
鉴赏
这首《霜溪》由明末清初诗人何巩道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静谧和谐的乡村生活画卷。
首句“有家何必住云霄”,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繁华都市生活的厌倦,强调了回归自然、亲近山水的生活态度。接下来,“半里清溪独木桥”描绘了一条蜿蜒的小溪旁,一座简朴的独木桥横跨其上,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宁静致远的意境。
“月出共僧吟彻夜,花开陪鹤立终朝”两句,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月光下,诗人与僧侣一同吟诵,花开花落间,鹤立枝头,时间仿佛静止,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
“入墙远黛堆吴鬓,近水垂杨占楚腰”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的和谐相处。远山如黛,映衬着诗人的白发,近水边的垂杨则如同女子的细腰,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物形象的融合。
最后,“学得渔郎歌一曲,隔林醉与烂柯樵”两句,以渔郎的歌声作为结语,不仅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也寓意着诗人向往自由自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状态。与林中的樵夫相隔而醉,既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界的亲密无间,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霜溪》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