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鹓鹭朝,勤修魑魅职
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
嵥起华夷界,信为造化力。
歇鞍问徒旅,乡关在西北。
出门怨别家,登岭恨辞国。
自惟勖忠孝,斯罪懵所得。
皇明颇照洗,延议日纷惑。
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
羽翮伤已毁,童幼怜未识。
踌蹰恋北顾,亭午晞霁色。
春煖阴梅花,瘴回阳鸟翼。
含沙缘涧聚,吻草依林植。
适蛮悲疾首,怀巩泪沾臆。
感谢鹓鹭朝,勤修魑魅职。
生还倘非远,誓拟酬恩德。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晨跻:清晨攀登。大庾:大庾岭,地名,位于今江西与广东交界处。
驿鞍:驿站的马鞍,代指旅途。
驰复息:快速行进后又休息。
雾露:雾和露水,这里形容天气不佳。
昼未开:白天还没有放晴。
浩途:广阔的路程。
不可测:难以预测,看不清前方。
嵥起:耸立,高高升起。
华夷界:华夏与夷狄的分界线,象征文明与野蛮的边界。
造化力:大自然的创造力。
歇鞍:下马休息。
问徒旅:询问同行的旅客。
乡关:家乡。
出门:离家出发。
怨别家:怨恨离别家庭。
登岭:登上山岭。
辞国:离开国家。
自惟:自我反省。
勖:勉励。
忠孝:忠诚与孝顺。
斯罪:这种罪责。
懵所得:不明白为何会这样。
皇明:皇帝的英明。
照洗:照亮、澄清,比喻得到理解或宽恕。
延议:朝廷的讨论、议论。
纷惑:纷乱、困惑。
兄弟:指家族成员。
远沦居:流放到远方居住。
妻子:妻子和儿女。
异域:外国,这里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羽翮:翅膀,比喻能力或自由。
伤已毁:受损严重,无法发挥作用。
童幼:年幼的孩子。
怜未识:可怜他们还不认识这个世界。
踌蹰:犹豫不决,徘徊。
恋北顾:向北眺望,思念北方的家乡。
亭午:正午。
晞霁色:雨过天晴的颜色。
春煖:春天温暖。
阴梅花:梅花因天气转暖而融化。
瘴回:瘴气消散。
阳鸟翼:阳鸟展翅,象征吉祥或环境改善。
含沙:细沙。
缘涧聚:沿着山涧聚集。
吻草:草木茂盛的样子。
依林植:依靠树林生长。
适蛮:到蛮荒之地,指被贬谪。
疾首:头痛,形容极度痛苦。
怀巩:怀念故乡巩县。
泪沾臆:泪水打湿胸膛,形容极度悲伤。
鹓鹭朝:鹓鹭,比喻朝中高洁的官员。
勤修:勤奋地履行。
魑魅职:在邪恶之地的职务,比喻艰难的使命。
生还:活着回去。
倘非远:如果不会太远。
誓拟:发誓打算。
酬恩德:报答皇恩。
翻译
清晨攀登大庾岭的险峻,马不停蹄在驿站间疾驰又休息。白昼里雾气露水仍未散去,漫长的路途难以预知。
山峰耸立,划分中华与夷狄的界限,确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之力。
下马询问同行的旅客,家乡在遥远的西北方向。
离家出门时哀怨别离,登上高山又遗憾离开故国。
自省应勉励忠孝,对于此番遭遇的罪责感到迷茫不解。
皇帝的圣明多少有些宽慰,但廷议中每日仍是纷扰困惑。
兄弟流落远方,妻儿身处异国他乡。
如同受伤的鸟儿无法飞翔,年幼的孩子令人怜惜他们还未曾相识世事。
徘徊间向北回首眺望,正午时分天晴云散露出阳光。
春日温暖融化了梅花上的寒霜,瘴气散去后阳鸟展翅高飞。
细沙沿山涧聚集,草木依附林间生长。
被贬至边远之地深感悲伤,怀念故乡时泪水浸湿衣襟。
感激朝廷上如同鹓鹭般高洁的同僚,勤勉于在魑魅横行之地履行职责。
若能生还故土应该不会太远,发誓定要报答皇恩浩荡。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早发大庾岭》,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的刻画,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思乡以及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切。诗中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浓郁的哲理。
首先,"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一句描绘了清晨诗人启程登山的紧迫场景,展现出旅途中的艰难与迫切。接着,"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则通过迷雾未散、道路漫长的自然景象,传达了前路茫茫、未来不明的忧虑。
在"嵥起华夷界,信为造化力"中,诗人提到了山岭起伏,将其比作中华民族与四夷边疆的界限,表现出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和对历史使命的思考。
随后的"歇鞍问徒旅,乡关在西北"一句,透露出诗人的思乡之情。紧接着,"出门怨别家,登岭恨辞国"则表达了离家别舍的不舍,以及对国家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人自省其忠孝之心,认为自己的过错迷惑众人,这在"自惟勖忠孝,斯罪懵所得"中有所体现。皇明之照洗涤一切疑惑,而延议日纷惑,则反映了对朝政的关注和对时事的困惑。
诗中的"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一句,触及了家人分离、漂泊他乡的痛楚。羽翼已毁,童幼未识,则是对现实无奈的哀叹与悲悯之情。
"踌蹰恋北顾,亭午晞霁色"一句中,诗人表达了对于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心灵慰藉。春日温煖、阴梅初绽、瘴鸟回归阳光之下,则是对生命力与希望的赞颂。
"含沙缘涧聚,吻草依林植"中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灵共存的情感。适蛮疾首、怀巩泪沾臆,则是对亲情的思念与悲痛。
最后,"感谢鹓鹭朝,勤修魑魅职"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中的恩德与责任的感激和自勉,而"生还倘非远,誓拟酬恩德"则是对未来之路的期待与承诺。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深沉的情感。它不仅是一次旅途中的记录,更是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流露,是宋之问作为一个士人、官员,对国家命运与个人使命所做出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