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死后无罪魁,今见东邦炀死灰
出处:《见台湾保甲连坐法感题》
清 · 洪繻
商鞅死后无罪魁,今见东邦炀死灰。
秦法每甘骈戮尽,苗刑又见罚锾来。
朱儒处处埋坑坎,乌鬼家家养祸胎。
竟岛拌将人物敝,鸡栖连栅不须哀。
秦法每甘骈戮尽,苗刑又见罚锾来。
朱儒处处埋坑坎,乌鬼家家养祸胎。
竟岛拌将人物敝,鸡栖连栅不须哀。
鉴赏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商鞅”、“秦法”、“朱儒”、“保甲连坐法”等历史与社会现象的对比与联想,揭示了权力与法律背后的残酷与不公。
首先,“商鞅死后无罪魁,今见东邦炀死灰。”这两句以商鞅和隋炀帝为喻,暗示历史上那些推行严苛法律的统治者,虽然在生前可能威风凛凛,但最终却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这里的“死灰”象征着他们的功业如同灰烬,无法持久。
接着,“秦法每甘骈戮尽,苗刑又见罚锾来。”秦法指的是秦朝的法律制度,这里用“骈戮”形容法律的严酷,即连坐之法,一人犯罪,全家乃至邻里皆受牵连。而“苗刑”则指苗族地区可能存在的惩罚方式,这里用“罚锾”代指各种形式的罚款,表明即便是在不同的民族或地区,严苛的法律也普遍存在。
“朱儒处处埋坑坎,乌鬼家家养祸胎。”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法律制度下普通民众的苦难生活。朱儒在这里比喻的是地位低下的平民,他们生活在各种陷阱和困境中,而“乌鬼”则象征着那些利用法律谋取私利的恶人,他们如同祸胎,给社会带来无尽的灾难。
最后,“竟岛拌将人物敝,鸡栖连栅不须哀。”“竟岛”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岛屿或地区,这里用来泛指某个地方。整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在哪个地方,人们的生活都充满了艰辛和困苦,这种状态似乎难以改变,因此无需为他们的不幸感到哀伤。这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和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对法律制度下人民苦难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悲剧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