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悲槐里月,马踏槿原霜
出处:《鲁忠王挽词三首 其二》
唐 · 宋之问
邦家锡宠光,存没贵忠良。
遂裂山河地,追尊父子王。
人悲槐里月,马踏槿原霜。
别向天京北,悠悠此路长。
遂裂山河地,追尊父子王。
人悲槐里月,马踏槿原霜。
别向天京北,悠悠此路长。
注释
邦家:指国家。锡宠光:赐予荣耀与光辉。
存没:无论生死。
忠良:忠诚而贤良的人。
裂:分割。
山河地:广阔的国土。
追尊:死后追封尊号。
父子王:指父子都被封为王。
人悲:人们悲伤。
槐里月:槐里之地的月色,代指丧事或战场。
马踏:战马践踏。
槿原霜:槿原上的霜冻,象征寒冷的战场。
别向:转向。
天京:京城,指国都。
北:北方。
悠悠:漫长、遥远。
此路长:这条路很漫长。
翻译
国家赋予了荣耀与辉煌,无论生死都尊崇忠诚与贤良。以至于分裂了广阔的山河土地,追封父子为王,以表敬仰。
人们哀悼在槐里月下逝去的英魂,战马踏过槿原上凝结的寒霜。
向着京城之北另寻方向,这条路悠长而又漫漫无疆。
鉴赏
这是一首颂扬忠良、追尊先祖的诗作,充满了对英雄事迹的怀念和赞美。开篇“邦家锡宠光,存没贵忠良”两句,设定了整个诗歌的基调,强调国家英杰之光辉煌煌,不论生前还是身后,都应得到尊崇。接着,“遂裂山河地,追尊父子王”表达了对英雄事迹的传颂和尊奉,以至于改变天地自然的形貌。
中间两句“人悲槐里月,马踏槿原霜”,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人们对于英雄离去的哀伤之情,以及战马在寒冷大地上行进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悲凉苍茫的氛围。
末尾“别向天京北,悠悠此路长”则是诗人面对长途旅程,不禁感叹离别之愁和道路之遥远。这里的“天京北”可能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地点,但更多地象征着一片广阔的地域,而“悠悠此路长”则是诗人心情的直接抒发。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英雄事迹的追思和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语言简练有力,意境辽阔,是一篇充满力量与情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