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鱼犹聚,庭看竹未稀
出处:《重至秀山售屋将归十首 其六》
宋末元初 · 方回
本谓驰亨轫,焉知蹈骇机。
七年当郡寄,一物不家归。
池□鱼犹聚,庭看竹未稀。
后人低价得,应免苦相讥。
七年当郡寄,一物不家归。
池□鱼犹聚,庭看竹未稀。
后人低价得,应免苦相讥。
翻译
原以为能顺利起步,谁知却陷入了惊险的境地。担任郡守七年,家中没有一样东西带回来。
池塘里的鱼儿依然聚集,庭院中的竹子也还不算稀疏。
后人若以低价购得此物,或许能避免遭受他人的嘲笑。
注释
本谓:原本认为。驰亨轫:顺利起步。
焉知:谁知。
蹈骇机:陷入惊险的境地。
七年:七年时间。
当郡寄:担任郡守。
一物不家归:没有一样东西带回家。
池□鱼:池塘里的鱼。
庭看竹:庭院中的竹子。
未稀:还不算稀疏。
后人:后来的人。
低价得:以低价购得。
苦相讥:遭受他人的嘲笑。
鉴赏
这首诗是方回在宋末元初时期创作的,属于《重至秀山售屋将归十首》的第六首。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生活变迁的无奈。
"本谓驰亨轫,焉知蹈骇机。"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命运的不解和困惑,"驰亨轫"指的是车轮滚滚的声音,比喻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而"蹈骇机"则暗示着对未来变化的忧虑和恐惧。
"七年当郡寄,一物不家归。"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七年客居他乡,心中却始终牵挂着远方的家园,如今即将离开,却又带不走任何东西,只能空手而归。这反映出诗人对故土的深厚情感和对生活的无常感。
"池□鱼犹聚,庭看竹未稀。" 这两句是对家园景色的描写,其中"池□鱼"指的是池中的鱼儿依旧在水中聚集,而"庭看竹未稀"则表明庭院中的竹子还没有变得稀疏。这两句通过静态的自然景象,传递出诗人对家园的怀念之情。
"后人低价得,应免苦相讥。" 这两句是诗人对于自己即将出售家园的心理状态,表达了希望后来居住此地的人能以合适的价格购买,从而避免他人的闲言碎语。这也反映出诗人在物质与情感之间的矛盾和纠结。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于生活变迁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