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从苦海中,更放波澜起
出处:《止水亭》
宋 · 梁介
惊涛渺半空,怒势突千里。
此岂水性哉,物有激之耳。
方塘寻丈间,一泓清且泚。
镜面烛须眉,水壑绝尘滓。
道人修净观,此心如此水。
不从苦海中,更放波澜起。
此岂水性哉,物有激之耳。
方塘寻丈间,一泓清且泚。
镜面烛须眉,水壑绝尘滓。
道人修净观,此心如此水。
不从苦海中,更放波澜起。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惊涛:巨大的波浪。渺:形容广阔无边。
怒势:强烈的气势。
激:激发,引起。
方塘:方形的小池塘。
清且泚:清澈并且明亮。
烛须眉:像烛火映照出胡须和眉毛。
尘滓:尘土杂质。
道人:修行的人。
苦海:苦难的深渊。
波澜:比喻生活中的起伏变化。
翻译
惊涛汹涌几乎填满半空,狂怒的力量瞬间横跨千里。这难道是水的本质吗?其实是外力激发的结果。
在小小的方塘中,清澈见底,水面如镜照出人的胡须和眉毛。
水面如同一面镜子,没有丝毫尘埃,清澈透明。
修行者修炼清净之心,心境如这平静的水一般。
他的心不沉溺于苦难的海洋,反而能激起更大的波澜。
鉴赏
这首诗名为《止水亭》,作者是宋代的梁介。诗中描绘了惊涛骇浪的壮丽景象,浪涛汹涌,仿佛来自千里之外,诗人借此表达自然之力的雄浑与激昂。然而,他随后将视线转向方塘中的静水,那清澈见底的一泓池水如同明镜,烛照人的容颜,没有丝毫尘埃。这与前文的激流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诗人以"道人修净观,此心如此水"来比喻自己的心境,表示他已经修炼出如止水般平静的心境,即使身处世间苦海,也能保持内心的澄澈,不被外界波澜所动。整首诗通过动静结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