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临沧海千重险,地压高丘一再成
出处:《次韵签判同登介亭》
宋 · 苏颂
纷纷尘事厌烦冥,何处能令爽气生。
簿领欲迷头不举,烟霞才望眼偏明。
门临沧海千重险,地压高丘一再成。
若论三山方外境,须将此地拟浮瀛。
簿领欲迷头不举,烟霞才望眼偏明。
门临沧海千重险,地压高丘一再成。
若论三山方外境,须将此地拟浮瀛。
拼音版原文
注释
纷纷:形容众多、杂乱。冥:深沉,这里指世俗的困扰。
爽气:清爽的气息,比喻清新的感觉。
簿领:官府文书,指繁忙的公事。
头不举:形容因事务繁多而感到疲惫。
烟霞:指云雾缭绕的自然景色,象征超脱尘世。
沧海:大海,常用来形容辽阔无垠。
高丘:高山。
再成:重复叠加。
浮瀛: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瀛洲。
翻译
世俗琐事令人厌倦,哪里才能让清爽之气油然而生。文书工作繁多,几乎让人抬不起头,只有在烟霞中,眼睛才会格外明亮。
家门面对苍茫大海的重重险阻,地势又高居丘陵之上,层层叠叠。
如果说三山之外的仙境,这个地方可以比作浮于海上的仙岛瀛洲。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颂的《次韵签判同登介亭》,表达了诗人对繁琐尘世的厌倦,渴望超脱和清新的向往。首句“纷纷尘事厌烦冥”直接抒发了对世俗事务的疲惫与沉闷,而“何处能令爽气生”则提出了寻找心灵解脱的渴望。
接下来,“簿领欲迷头不举”描绘了官场文书劳形之苦,使诗人感到精神疲惫,唯有“烟霞才望眼偏明”,自然景色才能让视线明亮,带来一丝清新。诗人通过“门临沧海千重险,地压高丘一再成”这两句,展现了登亭所见的壮丽景象,暗示出超越尘世、接近自然的愿望。
最后两句“若论三山方外境,须将此地拟浮瀛”,诗人将眼前之地与传说中的仙境“三山”相提并论,认为这里如同海上仙岛“浮瀛”,寓意着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整首诗以登高远眺为线索,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压力的解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