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随缺月堕烟浦,已和残角吹江城
出处:《夜闻湖中渔歌》
宋 · 陆游
梦回一灯翳复明,卧闻湖上渔歌声。
呜呜乍低忽更起,袅袅欲断还微萦。
初随缺月堕烟浦,已和残角吹江城。
悲伤似击渐离筑,忠愤如抚桓伊筝。
放臣万里忧国泪,戍客白首怀乡情。
峡猿失侣方独宿,沙雁垂翅犹遐征。
巴巫竹枝短亭晚,潇湘欸乃孤舟横。
世间此恨故相似,使我百感何由平。
呜呜乍低忽更起,袅袅欲断还微萦。
初随缺月堕烟浦,已和残角吹江城。
悲伤似击渐离筑,忠愤如抚桓伊筝。
放臣万里忧国泪,戍客白首怀乡情。
峡猿失侣方独宿,沙雁垂翅犹遐征。
巴巫竹枝短亭晚,潇湘欸乃孤舟横。
世间此恨故相似,使我百感何由平。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梦回:梦中返回。一灯:一盏灯。
翳复明:忽明忽暗。
卧闻:躺在床上听到。
呜呜:呜咽声。
乍低忽更起:时低时高。
袅袅:断断续续。
微萦:隐约萦绕。
缺月:残月。
烟浦:烟雾弥漫的水边。
残角:城头的号角。
江城:江边的城池。
渐离筑:渐离的筑琴,古代悲歌象征。
桓伊筝:桓伊的筝曲,表达忠诚愤慨。
放臣:被流放的臣子。
戍客:守边的士兵。
失侣:失去伴侣。
遐征:远行。
巴巫竹枝:巴巫地方的民歌。
短亭:简陋的亭子。
潇湘:湘江。
欸乃:船桨摇动的声音。
世间此恨:世间的愁苦。
百感:各种情感。
由平:得以平息。
翻译
梦境中回到一盏灯下,光影忽明忽暗,卧床时听到湖面上渔夫的歌声。笛声呜咽时低沉,忽然又高昂起来,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起初,它随着残月落入烟雾弥漫的水边,随后伴着城头的号角声飘荡在江城上空。
这悲伤如同渐离的筑琴声,满含忠诚与愤慨,仿佛桓伊在弹奏筝曲。
被流放到万里之外的臣子,心中充满为国忧虑的泪水;守边的士兵,白发苍苍却仍怀念故乡。
失群的峡猿独自栖息,沙洲的大雁翅膀低垂,却依然远行。
夜晚,巴巫之地的竹枝歌谣在短亭响起,而潇湘江上,孤独的小舟漂泊。
世间的愁苦如此相似,让我百感交集,如何才能平息这纷繁的情绪。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陆游的《夜闻湖中渔歌》,描绘了诗人夜晚梦醒后听到湖上渔歌的情景。诗中通过渔歌的呜咽起伏,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渔歌与缺月、残角相映,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画面,让人联想到离别、忠愤和放逐之苦。诗人将个人的万里忧国之情与戍客的怀乡之情交织,借峡猿失侣和沙雁远飞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的共鸣。最后,诗人感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皆有相似之处,自己的百感交集难以平息。整首诗以渔歌为线索,寓情于景,展现了陆游深沉而丰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