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全文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

隋 · 薛道衡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
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
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
凝云迷代郡,流水冻桑乾。
烽微桔槔远,桥峻辘轳难。
从军多恶少,召募尽材官。
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
柳城擒冒顿,长坂纳呼韩。
受降今更筑,燕然已重刊。
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

注释

高秋:深秋季节。
白露:秋天的露水。
上将:大将军。
长安:古都名,今西安。
尘沙:风卷起的沙尘。
塞下:边塞之下,指边疆地区。
风月:风与月,泛指自然景物,此指边塞的艰苦环境。
陇头:陇山一带,古代边疆地区。
转蓬:随风旋转的蓬草,比喻漂泊不定。
马足:战马的脚。
飞霜:飞舞的霜花,形容天气寒冷。
剑端:剑的尖端。
凝云:密集的云层。
迷:使…迷失。
代郡:古郡名,位于今河北、山西一带。
流水:流动的水。
冻:冻结。
桑乾:即桑干河,位于中国北方。
烽微:烽火微弱,难以看见。
桔槔:井上汲水的工具,这里可能借指远处的烽火台。
桥峻:桥梁险峻。
辘轳:提取井水的装置,此处形容过桥的艰难。
从军:参军,加入军队。
恶少:勇猛的年轻人,这里可能带有贬义指好斗的人。
召募:招募。
材官:有才能的官员或士兵。
伏堤:趴在堤坝上,指隐蔽。
卧鼓:停止击鼓,表示休战或隐蔽。
疑兵:伪装的军队,用来迷惑敌人。
解鞍:卸下马鞍,表示休息或不准备战斗。
柳城:地名,可能指战役发生地。
擒冒顿:擒获敌方首领冒顿。
长坂:地名,可能指接纳归顺的地点。
纳呼韩:接纳归顺的匈奴首领呼韩邪。
受降:接受投降,指修建受降城以纪念胜利。
筑:修建。
燕然:燕然山,古代边疆山脉,常用来象征边疆战功。
重刊:重新刻石纪功。
嗤:嘲笑。
傅介子:西汉时期著名使者,曾刺杀楼兰王。
辛苦:历经艰辛。
刺:刺杀。
楼兰:古代西域国名,这里指傅介子刺杀楼兰王的典故。

翻译

在深秋时节白露凝结成团,大将军从长安城出发征伐。
边塞尘沙飞扬遮蔽天日,陇山头上寒风冷月交加。
如同随风转动的蓬草跟随战马,飞舞的霜花落在了剑尖之上。
浓云密布让代郡迷失方向,桑乾河的流水也因寒冷而冻结。
烽火微弱,远处的桔槔(井上汲水工具)难以辨认,桥梁险峻,使用辘轳提水更是艰难。
从军的多是勇猛的年轻人,招募的都是有才能的官员。
有时静悄悄地在堤坝上卧鼓休息,假装的军队忽然解开马鞍以迷惑敌人。
在柳城擒获了敌首冒顿,在长坂迎接归顺的匈奴首领呼韩邪。
如今再次修筑受降城,燕然山上已重新刻石纪功。
还要嘲笑傅介子,他辛辛苦苦才刺杀了楼兰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在高秋季节离开长安,踏上边塞之行的景象。诗中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对比,将军人的旅途生活和战争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一句设定了场景,秋天的早晨,白色的露水凝结成珠,如同冰冷的眼泪,这是对将军离别家园的情感写照。"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则通过尘土飞扬、风吹月明和边塞的寒冷,描绘了旅途中的艰难和孤寂。

接下来几句"转蓬随马足,飞霜落剑端。凝云迷代郡,流水冻桑乾"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马蹄下的草丛被践踏,剑锋上的霜花在冷风中摇曳,云雾缭绕的地带和结冰的河流,都增添了一种战时的肃杀。

"烽微桔槔远,桥峻辘轳难"中的烽火是边塞报警的信号,而桔槔(古代的一种防御工事)远在天边,桥梁陡峭且险峻,表达了守卫边疆的艰巨任务。"从军多恶少,召募尽材官"则透露出战场上的残酷和征兵的无奈。

"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一句中,伏堤是古代的防御工事,而卧鼓和疑兵、解鞍,则展示了战争中的紧张和瞬息万变。"柳城擒冒顿,长坂纳呼韩"中的柳城可能是某个边塞要塞,而长坂纳呼韩则可能暗示了一场艰难的战斗。

最后两句"受降今更筑,燕然已重刊"表明战争结束后,又开始了新的防御工事的修筑工作。"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则是对将军辛勤守护边疆、不辞劳苦的情感抒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战争氛围的描绘,以及对将军生活的刻画,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