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冢野狐眠不起,残腥饥鹘攫还来
出处:《清明山行至木下庙和上巳携酒》
明 · 李之世
阵阵原头飞纸灰,清明风物亦悲哉。
酒浇地下谁曾见,哭唤山头魂讵回。
荒冢野狐眠不起,残腥饥鹘攫还来。
南桥眺罢当修褉,木庙坛边花正开。
酒浇地下谁曾见,哭唤山头魂讵回。
荒冢野狐眠不起,残腥饥鹘攫还来。
南桥眺罢当修褉,木庙坛边花正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清明时节在山中行走至木庙时所见所感,充满了哀伤与自然的生动画面。
首句“阵阵原头飞纸灰”,以纸灰随风飘扬的景象,渲染出清明祭扫的氛围,暗含哀思与怀念之情。接着,“清明风物亦悲哉”一句直抒胸臆,点明清明时节的哀愁情绪,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巧妙融合。
“酒浇地下谁曾见,哭唤山头魂讵回。”这两句通过想象中的祭奠场景,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酒洒于地,哭声回荡山间,却无法唤醒亡灵,流露出难以言表的悲伤与无奈。
“荒冢野狐眠不起,残腥饥鹘攫还来。”这两句描绘了墓地的荒凉景象,野狐在荒冢旁安眠,饥饿的鹘鸟则伺机而动。通过动物的活动反衬出墓地的寂静与荒凉,进一步强化了哀悼的氛围。
“南桥眺罢当修褉,木庙坛边花正开。”最后两句转而描述了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修褉(踏青),以及木庙周围花开的生机勃勃景象。这一转折不仅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也暗示了人们在哀悼逝者的同时,不忘享受生活,体现了生命循环的哲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观与传统习俗,巧妙地交织了哀思与希望,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死亡及自然循环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