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亦名九转大还丹,谓之长生不死药全文

亦名九转大还丹,谓之长生不死药

出处:《西林入室歌
宋 · 白玉蟾
有一明珠光烁烁,照破三千大千国。
观音菩萨正定心,释迦如来大圆觉。
或如春色媚山河,或似秋光爽岩壑。
亦名九转大还丹,谓之长生不死药
步步华严妙宫殿,重重弥勒宝楼阁。
墙壁瓦砾相浑融,水鸟树林共寥廓。
缺唇石女驾土牛,跛脚木人骑纸鹤。
三业三毒云去来,六根六尘月绰约。
所以然者本体空,谁言何似当初莫。
此珠价大实难酬,不许巧锥妄穿凿。
若要秘密大总持,只于寂灭中摸索。
几多衲子听蛰雷,几个道人藏尺蠖。
茫茫尽向珠外求,不知先天那一著。
何须重注脚注脚,也不恶好呵兄弟。
杜宇声随晓雨啼,海棠夜听东风落。

拼音版原文

yǒumíngzhūguāngshuòshuòzhàosānqiānqiānguó

guānyīnzhèngdìngxīnshìjiāláiyuánjué

huòchūnmèishānhuòqiūguāngshuǎngyán

míngjiǔzhuǎnháidānwèizhīchángshēngyào

huáyánmiàogōng殿diànzhòngzhòngbǎolóu

qiángxiānghúnróngshuǐniǎoshùlíngòngliáokuò

quēchúnshíjiàniújiǎorénzhǐ

sānsānyúnláiliùgēnliùchényuèchuòyuē

suǒránzhěběnkōngshuíyándāngchū

zhūjiàshínánchóuqiǎozhuīwàng穿chuānzáo

ruòyàozǒngchízhīmièzhōngsuǒ

duōtīngzhéléidàoréncángchǐhuò

mángmángjìnxiàngzhūwàiqiúzhīxiāntiānzhe

zhòngzhùjiǎozhùjiǎoèhǎoxiōng

shēngsuíxiǎohǎitángtīngdōngfēngluò

注释

明珠:珍贵的宝石。
三千大千国:佛教中的宇宙观。
观音菩萨:佛教中的慈悲女神。
释迦如来:佛教创始人。
春色媚山河:春天的美景。
秋光爽岩壑:秋天的清爽景色。
九转大还丹:道教炼丹术中的长生药。
长生不死药:追求永生的象征。
华严妙宫殿:佛教中的极乐世界。
弥勒宝楼阁:弥勒佛的殿堂。
墙壁瓦砾:比喻世间万物。
寥廓:广阔无垠。
缺唇石女:象征残缺。
土牛:象征农耕。
纸鹤:象征轻盈。
三业三毒:佛教中的善恶业力和贪嗔痴。
六根六尘:佛教中的六种感觉和外界事物。
寂灭:佛教中的涅槃。
衲子:僧侣。
尺蠖:比喻微小的事物。
先天那一著:最初的一步或关键所在。
重注脚:过度解释。
恶好呵兄弟:过分的好恶评价。
杜宇:杜鹃鸟。
晓雨:清晨的雨。
海棠:春季开花的植物。
东风:春风。

翻译

一颗明珠闪烁着光芒,照亮了无数世界。
观音菩萨心如止水,释迦牟尼佛洞察一切。
它有时如春天般明媚山水,有时如秋天般清爽山崖。
又名九转大还丹,被称作长生不老药。
步步踏入华美的宫殿,层层叠叠的弥勒佛宝殿。
墙壁与瓦砾融为一体,水鸟和树林共享广阔天地。
缺唇石女驾驭土牛,瘸腿木人骑着纸鹤。
善恶业力、贪嗔痴毒云起云落,六感六尘如月影摇曳。
如此皆因本体为空,谁能说它最初的模样。
这颗明珠价值巨大,难以用言语衡量,不可随意揣测。
若想领悟深奥的真谛,需在寂静中探寻。
许多僧侣聆听雷鸣,一些道士隐藏在微小之中。
人们盲目追求外在,却不知真正的起点。
无需过多注解,兄弟们,也不要过于执着。
杜鹃声伴晨雨,海棠花在夜风中凋零。

鉴赏

这首诗名为《西林入室歌》,出自北宋时期的诗人白玉蟾之手。诗中融合了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态度,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觉悟的境界。

“有一明珠光烁烁,照破三千大千国。”这两句开篇便以明珠比喻智慧之光,照耀一切尘世迷雾,显示了诗人对于佛教中智慧光芒的崇拜和向往。

“观音菩萨正定心,释迦如来大圆觉。”此处提及观音菩萨和释迦牟尼佛,表达了对这两位佛教圣者的尊敬,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对于内心修持与佛法智慧的追求。

接下来的几句“或如春色媚山河,或似秋光爽岩壑。亦名九转大还丹,谓之长生不死药。”则是借用自然景象和道教的丹道思想来比喻佛法修行之美好与深奥,以及对永恒生命的追求。

“步步华严妙宫殿,重重弥勒宝楼阁。墙壁瓦砾相浑融,水鸟树林共寥廓。”这里描绘了一幅壮丽的佛教净土,通过层叠的宫殿和楼阁,以及自然景物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

“缺唇石女驾土牛,跛脚木人骑纸鹤。”这两句运用奇特的意象,可能在表达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状态,或是对某种修行方法的隐喻。

“三业三毒云去来,六根六尘月绰约。”此处提及佛教中的业力和尘劳,强调了心灵解脱的重要性,以及对内心清净状态的追求。

“所以然者本体空,谁言何似当初莫。”这两句则深入探讨了佛法中关于宇宙与自我的真实本质,即一切皆为空幻无常,而过去的往事如同梦幻一场,不可追寻。

“此珠价大实难酬, 不许巧锥妄穿凿。”这两句可能在强调那颗智慧之珠的珍贵与独特,以及对轻率探求或是外力干扰的心灵世界的拒绝。

“若要秘密大总持,只于寂灭中摸索。”此处则是在指导修行者应当在心靈寂静的状态下,去寻找和体悟那份深邃的智慧与真理。

接下来的几句“几多衲子听蛰雷,几个道人藏尺蠖。茫茫尽向珠外求,不知先天那一著。”则是在描绘一些修行者和道士们在自然界中寻找智慧或是道法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外在修持手段的质疑,认为真正的智慧不在外部世界,而是在先天的本性之中。

“何须重注脚注脚,也不恶好呵兄弟。”这两句则是在表达一种对世间纷争和束缚的超脱态度,以及对于同修之间关系的宽容与平等。

最后,诗人以自然景象作为收尾:“杜宇声随晓雨啼,海棠夜听东风落。”通过鸟鸣声和花瓣飘落来表达了一种禅悦自得、超然物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