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僧闭精宇,灭迹含达观
列嶂图云山,攒峰入霄汉。
丹崖森在目,清昼疑卷幔。
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
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
征帆飘空中,瀑水洒天半。
峥嵘若可陟,想像徒盈叹。
杳与真心冥,遂谐静者玩。
如登赤城里,揭步沧洲畔。
即事能娱人,从兹得消散。
翻译
真正的僧人隐居于静室,心无杂念,深含通达的人生智慧。描绘的山峦如同画卷,峰峦直插云霄。
红色的崖壁耸立眼前,白日里仿佛帘幕被轻轻卷起。
仙境般的景象仿佛从窗户和几案中显现,大海近在咫尺。
波涛汹涌,岛屿错落,海景壮观。
航行的船只在空中飘摇,瀑布如水雾洒向半空。
这些奇景似乎可以攀登,却只能在想象中赞叹。
心灵与真实的自我融为一体,适合静静欣赏。
如同置身赤城仙都,又漫步在沧海之滨。
眼前的景象使人愉悦,从此烦恼得以消散。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室内观赏山海图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想象与领悟,达到心灵的宁静和满足。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通过艺术作品感受自然之美的独特体验。
“真僧闭精宇,灭迹含达观”两句表明僧人专注于内心修炼,将自身的精神世界与外界隔绝,只留下一份对远方山海的观赏。这种超脱世俗的状态,是诗中一种重要的情感基调。
“列嶂图云山,攒峰入霄汉”描绘了画中的山峦连绵,与天际相接,给人以壮丽无比之感。这里的“列嶂”和“攒峰”生动地展现了自然山脉的层次与雄伟。
“丹崖森在目,清昼疑卷幔”则是说僧人的眼前仿佛有着红色的岩石林立,就像清晨时分不清真假的帷幕一样。这种描写增强了画中景象的生动性和对自然之美的渴望。
“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进一步加深了僧人与山海图之间的联系,使得室内外界相互融合,创造出一个既是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空间。
接下来的“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则是对画中烟雾和波涛、岛屿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描写,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多变与动态之美。
“征帆飘空中,瀑水洒天半”中的“征帆”给人一种远行者寻求心灵寄托的情愫,而“瀑水洒天半”则是对壮观自然景象的再次赞叹。
“峥嵘若可陟,想像徒盈叹”表达了诗人对于山海之美的无限向往和赞美,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精神境界的情怀。
“杳与真心冥,遂谐静者玩”则是说僧人的内心与自然景象相通,达到了心灵上的宁静与满足。这里的“杳与”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内心,而“真心冥”则是对这种精神状态的肯定。
最后,“如登赤城里,揭步沧洲畔。即事能娱人,从兹得消散”是说僧人的心灵仿佛已经登上了那远方的美丽之地,并在那里徜徉自得。这不仅是一种对自然之美的领悟,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次超越和释放。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海图的观赏,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无限赞美,以及通过艺术作品感受自然、达到精神宁静与满足的独特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