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瀛咫尺家何在,一度濡毫一怆神
出处:《为曾幻然作画并题》
明 · 何转书
湖上看山日共君,绀楼红树万重春。
年来渐少还乡梦,画里犹存望海人。
茅屋数间虚作想,石梁孤杖枉知津。
蓬瀛咫尺家何在,一度濡毫一怆神。
年来渐少还乡梦,画里犹存望海人。
茅屋数间虚作想,石梁孤杖枉知津。
蓬瀛咫尺家何在,一度濡毫一怆神。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湖光山色与人间情思交织的画面。首句“湖上看山日共君”,以“看山”与“日”相映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温暖的氛围,仿佛诗人与自然、与友人共享着这份宁静与美好。接着,“绀楼红树万重春”一句,通过“绀楼”与“红树”的色彩对比,以及“万重春”的描绘,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繁华,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愉悦。
“年来渐少还乡梦,画里犹存望海人”两句,表达了诗人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逐渐减少,但在心中那份对大海的向往却依然如故。这种情感的转变,既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内心深处对自由与远方的渴望。
“茅屋数间虚作想,石梁孤杖枉知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想象着自己身处简陋的茅屋之中,面对着通往远方的石桥和孤独的行杖,却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人生道路探索的象征,蕴含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精神。
最后,“蓬瀛咫尺家何在,一度濡毫一怆神”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蓬瀛,传说中的仙岛,此处借指理想中的家园。诗人感叹,虽然理想中的家园近在咫尺,但现实中的归宿却遥不可及。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也流露出对艺术创作中情感释放的深切体验。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人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