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四海颂声作,白屋无复寒全文

四海颂声作,白屋无复寒

宋末元初 · 方回
周公昔下士,一饭不遑餐。
四海颂声作,白屋无复寒
三家柄鲁国,阳虎盗屿璠。
曾原二三子,忍饥依杏坛。
士当察时命,固穷心所安。
何至挟长铗,特为无鱼弹。

注释

周公:古代政治家,孔子的祖先。
下士:礼遇贤能人士。
遑餐:无暇吃饭。
四海:天下。
阳虎:鲁国权臣。
屿璠:比喻贵重的宝玉。
曾原:曾参,孔子弟子。
杏坛:孔子讲学的地方。
察时命:洞察时运。
固穷:坚守贫困。
长铗:古代剑名,象征有能力而未施展。
无鱼弹:比喻无事可做。

翻译

周公当年礼贤下士,连一顿饭都顾不上吃。
天下人的赞扬如潮涌来,百姓不再感到寒冷。
三家权势掌控鲁国,阳虎窃取了贵重的宝玉。
曾参教导弟子们,即使忍饥也能坚守杏坛讲学。
读书人应洞察时局命运,贫穷困苦也能安然接受。
何必佩带长剑而无所事事,只是因为没有鱼可弹唱以抒怀。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拟咏贫士七首(其三)》。诗中通过描绘古代圣贤和忠诚之士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于士人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

开篇“周公昔下士,一饭不遑餐”两句,借用周公对待士人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圣贤对士人的尊重和急迫之情。周公是西周初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以礼治国,被后世推崇为理想的君子形象。在这里,诗人通过这一历史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当时社会士人地位低下的不满。

接着“四海颂声作,白屋无复寒”进一步描绘出古代圣贤施政之美好,四海之内的人们都在颂扬他的美德,使得原本贫寒的居所变得温暖起来。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更突出了现实中的士人生活困苦与理想中的光辉巨大差异。

“三家柄鲁国,阳虎盗屿璠”则是借用历史上三家(孔、孟、曾)在鲁国的影响力,以及阳虎盗墓取宝的典故,来暗指时弊和士人的困顿。三家的学说原本应该如同坚固的柱石一般支撑国家,但现实中却像是被无耻小人所盗掘。

“曾原二三子,忍饥依杏坛”中的“曾原”指的是曾子的弟子们,他们在师傅去世后为了守护墓地而忍受饥饿,这里借此表达士人的忠贞和困境。杏坛是古代祭祀用的台阶,诗人通过这个意象强调了士人虽然贫穷,但仍然坚守着自己的道德。

“士当察时命,固穷心所安”则是表达士人应当审视时代的使命,即便是在困顿中,也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守自我。这两句诗传递出一种超脱物欲、坚持理想的精神。

最后“何至挟长铗,特为无鱼弹”则是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士人在困难中仍然不放弃理想的决心。即便是在没有鱼可射的时候,也要紧握着箭矢准备,不失良机。这一意象强调了诗人的坚韧不拔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圣贤与忠诚之士形象的描绘,以及对比现实中士人困顿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对于士人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感慨,同时也传递出坚守道德和不放弃理想的精神。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