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以补天,下不以填海
出处:《石砚歌》
清 · 吴保初
石斑斑,墨浩浩,濡毫夜起批鳞草。
上不以补天,下不以填海。
姑以汝为砚,犹胜弃掷空山閟光彩。
噫吁嘻,呜呼!天有时而堕,海有时而枯,精光耿耿终难渝。
万年如瞬一须臾,娲皇精卫今何如。
上不以补天,下不以填海。
姑以汝为砚,犹胜弃掷空山閟光彩。
噫吁嘻,呜呼!天有时而堕,海有时而枯,精光耿耿终难渝。
万年如瞬一须臾,娲皇精卫今何如。
鉴赏
这首诗名为《石砚歌》,作者是清代诗人吴保初。诗中以石斑墨色的砚台为载体,寓言深远。诗人首先描绘砚台的纹理和色泽,"石斑斑,墨浩浩",形象生动。接着,他赋予砚台超越寻常的功能,暗示其价值不凡,即使不能补天填海,也能作为文人墨客创作的工具,保留其内在的光彩。
诗人进一步强调砚台的持久性和精神象征,“精光耿耿终难渝”,寓意其品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感慨世事无常,“天有时而堕,海有时而枯”,但砚台的精光却永恒不变。最后,诗人以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的神话传说作结,询问这些神话中的角色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是否依然存在,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整体来看,《石砚歌》通过砚台这一物象,寄寓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与文化永恒的深沉感慨,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