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憎应不染,尘俗自依依
出处:《送真上人还兰若》
唐 · 崔峒
得道云林久,年深暂一归。
出山逢世乱,乞食觉人稀。
半偈初传法,中峰又掩扉。
爱憎应不染,尘俗自依依。
出山逢世乱,乞食觉人稀。
半偈初传法,中峰又掩扉。
爱憎应不染,尘俗自依依。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得道:修炼得道。云林:隐居的山林。
暂:偶尔。
归:回归。
世乱:社会动荡不安。
乞食:乞讨食物。
觉:察觉。
人稀:人烟稀少。
半偈:一半的佛法教义。
初传:初次传授。
法:佛法。
掩扉:关门。
爱憎:爱与恨。
不染:不受污染。
尘俗:世俗。
依依:缠绕不散。
翻译
修道在云林深处已久,岁月漫长才偶尔归来。出山时正逢世间动乱,四处乞讨发现人烟稀少。
刚传播了一半佛法,中峰又关上了门扉。
对于爱恨应该已无沾染,世俗红尘却依然缭绕。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峒的作品,名为《送真上人还兰若》。诗中表达了对出家人的尊敬和对尘世的超然态度。
“得道云林久,年深暂一归。”这里的“得道”指的是修行有成,达到一定境界,而“云林久”则是隐喻僧侣常居之地,即寺庙。诗人表达了对僧人的敬仰,他们长期在山中修炼,最终选择回归尘世。
“出山逢世乱,乞食觉人稀。”“出山”指的是从山中出来,“世乱”则是形容现实社会的混乱与不宁。诗人通过“乞食”一词,描绘了僧侣在尘世间请求食物以维持生计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于世俗纷争的疏离感。
“半偈初传法,中峰又掩扉。”这里的“半偈”可能是指佛法的一部分,“初传法”则意味着刚开始传授教义。诗人通过“中峰又掩扉”,暗示了一种退隐山林,以避世俗之意。
“爱憎应不染,尘俗自依依。”这两句表达了出家人的清净与超脱,他们对世间的爱恨不予理会,而尘世间的人们却仍旧沉迷于世俗的情感纠葛中不能自拔。
整首诗通过对比山林与尘世,表现了诗人对于出家人生涯的理解和赞美,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某种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