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空世自遗,不在凡嚣隔
岂不远尘俗,缘心曾未息。
当境即随流,于道竟何益。
杲公居市廛,复近金阊陌。
我欲造其庐,几返衡门侧。
如何只数武,遍访无人识。
心空世自遗,不在凡嚣隔。
相对各忘言,如面少林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杲公的僧人隐居在繁华都市中的生活状态,以及诗人对他的探访与感悟。诗中通过对比“避喧者”常有的行为——买山隐居,与杲公选择居住在市廛之中的不同方式,展现了杲公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世有避喧者,往往买山匿”,开篇点出一般人的避世心态,他们选择远离尘嚣,隐居山林以求心灵的宁静。然而,诗人接着提出疑问:“岂不远尘俗,缘心曾未息?”指出即便远离了世俗,内心的平静也并非易得,暗示了逃避现实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当境即随流,于道竟何益”,进一步探讨了面对现实的态度。诗人认为,如果只是随波逐流,不寻求内在的修行与提升,那么无论身处何处,都难以达到真正的内心平和与智慧增长。
接下来,“杲公居市廛,复近金阊陌”,描述了杲公的生活环境。他选择居住在繁华的都市中,靠近金阊街巷,这与一般的隐士形象大相径庭。这种选择可能意味着杲公并不完全排斥尘世,而是以一种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生活。
“我欲造其庐,几返衡门侧”,表达了诗人想要拜访杲公的愿望,但多次到达其住所附近却未能成功。这既体现了诗人对杲公的敬仰之情,也暗示了寻找精神导师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与不易。
“如何只数武,遍访无人识”,进一步强调了寻找杲公的困难,同时也暗示了杲公的生活状态可能更加超脱于世俗之外,不易被外界所知。
最后,“心空世自遗,不在凡嚣隔”,总结了杲公的生活哲学。他认为真正的遗世独立,并非依赖于外在的环境或距离,而在于内心的空灵与纯净。只有当心灵达到空无的状态时,才能真正超越世俗的束缚。
“相对各忘言,如面少林壁”,则描绘了诗人与杲公相遇时的情景。两人相对无言,仿佛面对着少林寺的墙壁,暗示了在精神层面的深刻交流与共鸣,无需言语即可感受到彼此的默契与理解。
整首诗通过对杲公独特生活方式的描绘,以及诗人对其精神境界的探寻与感悟,展现了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与智慧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在繁忙与喧嚣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精神寄托与心灵归宿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