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宫掞藻催行卷,西学持经待讲坛
出处:《答李博士瑞岐用其来韵》
明 · 欧大任
白发林间老箨冠,劳君千里寄琅玕。
南宫掞藻催行卷,西学持经待讲坛。
刺史已延乡校久,邑人岂荐子虚难。
遥知赋就公车去,赐有金茎玉露寒。
南宫掞藻催行卷,西学持经待讲坛。
刺史已延乡校久,邑人岂荐子虚难。
遥知赋就公车去,赐有金茎玉露寒。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欧大任对友人李博士瑞岐的回赠之作,通过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深厚的友情和对学问的追求。
首联“白发林间老箨冠,劳君千里寄琅玕”,描绘了诗人年岁已高,身处林间,头戴竹制的帽子,表达了岁月的流逝与生活的简朴。友人千里迢迢寄来的翠竹(琅玕),不仅体现了友情的深厚,也寄托了对学问和高尚品格的向往。
颔联“南宫掞藻催行卷,西学持经待讲坛”,提到在南宫(古代官署名,这里指代官府或学术机构)中才华横溢,催促着完成学业的行卷(即学生向师长展示自己学业成就的作品)。同时,也期待在西方(这里可能象征着更广阔的学术领域或更高层次的讲坛)持经(即掌握经典知识)进行讲授,展现了诗人对学术研究的热忱和追求。
颈联“刺史已延乡校久,邑人岂荐子虚难”,表明地方官员(刺史)已经邀请他到乡校(古代地方学校)授课很久了,但诗人并未因邑人的推荐而轻易前往,暗示他对学问的严谨态度和对自身学术水平的自信。
尾联“遥知赋就公车去,赐有金茎玉露寒”预想友人完成作品后,将乘坐公车(古代官府派车送文人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离开,得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赏赐,还有精神上的慰藉——金茎(古代皇帝宴请大臣时所用的酒器)和玉露(比喻珍贵的恩赐或礼物),象征着友谊和学问的永恒价值。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学术精神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