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丝桐宜束阁,谁似子期不全文

丝桐宜束阁,谁似子期不

出处:《挽尤端明 其三
宋 · 李曾伯
自入乌公府,受知三十秋。
水鱼承雅眷,风鹤记良筹。
一意人才进,平居国事忧。
丝桐宜束阁,谁似子期不

注释

自:自从。
入:进入。
乌公府:乌公的官府。
受知:得到赏识。
三十秋:三十年。
水鱼:比喻受到恩惠的人。
承雅眷:承受高尚的关怀。
风鹤:比喻深思熟虑。
记良筹:铭记好的策略或考虑。
一意:一心一意。
人才:人才。
进:推荐。
平居:日常生活。
国事:国家大事。
丝桐:琴瑟,泛指乐器。
宜:适宜。
束阁:收藏在阁楼。
谁似:谁能像。
子期:古代知音故事中的钟子期。

翻译

自从进入乌公的官府,得到他的赏识已三十年。
像水中的游鱼感受到您的高尚情谊,如风中的白鹤铭记您的深思熟虑。
一心致力于推荐人才,日常生活也忧虑国家大事。
琴瑟这样的乐器适合收藏在阁楼,有谁能像子期那样懂得欣赏呢?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李曾伯所作,名为《挽尤端明(其三)》。从诗的内容来看,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才的选拔和国家大事的关切。

“自入乌公府,受知三十秋。” 这两句开篇便以宏大的气势,提到诗人进入某个高官(乌公)的府邸,经历了三十年的政治生涯。这里的“受知”意味着被赋予重任和了解国家大事。

接下来的“水鱼承雅眷,风鹤记良筹。” 描述的是一个美好的自然景象,其中水中的鱼儿与雅致的人际关系相映衬,而风中飞翔的鹤则象征着诗人对未来美好预期的记忆和筹划。

“一意人才进,平居国事忧。”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一个核心思想,即他一心致力于推举人才,并且在平日里常为国家的大事所忧虑。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人才的重视,也反映出他对于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

最后,“丝桐宜束阁,谁似子期不。” 这两句中“丝桐”指的是琴瑟等弦乐器,而“束阁”则是收藏起来,不再演奏。这句话暗喻着诗人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怀念。最后,“谁似子期不”则是在追问,谁能比得上历史上的贤才子期(即古代圣人)呢?这既是对子期的赞颂,也是对当下人才难求的一种无奈感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操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