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共是悲秋客,那知此路分全文

共是悲秋客,那知此路分

唐 · 郎士元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
共是悲秋客,那知此路分
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
陶令门前菊,馀花可赠君。

注释

暮蝉:傍晚的蝉鸣。
不可听:不再悦耳。
落叶:落叶声。
岂堪闻:难以忍受。
共是:同样。
悲秋客:悲秋之人。
那知:却不知。
此路分:此路将我们分隔。
荒城:荒废的城池。
背流水:背对着流水。
远雁:远处的大雁。
寒云:寒冷的云层。
陶令:陶渊明。
门前菊:陶渊明家门前的菊花。
馀花:剩下的花朵。
赠君:赠予你。

翻译

傍晚的蝉鸣已不再悦耳,落叶声更让人难以忍受。
同样为悲秋之人,却不知此路将我们分隔两地。
荒废的城池背对着流水,远处的大雁飞入寒冷的云层。
想起陶渊明家门前的菊花,剩下的花朵或许能赠予你以慰藉。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郎士元的作品,名为《盩厔县郑礒宅送钱大》。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离别时的悲凉和无尽的情感。

首句“暮蝉不可听”,蝉是指一种晚上的昆虫,它们的鸣叫声往往令人感到凄凉。这里用“不可听”而不直接说“凄凉”或“悲哀”,体现了诗人对景物感受的深刻和细腻。

第二句“落叶岂堪闻”则是通过秋天的落叶来渲染氛围,落叶声在古代文学中常常与离别相联系,这里强调的是听觉上的不忍卒听,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凉。

第三句“共是悲秋客”,直接点出诗人的情感状态,“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常见主题,指的是对秋天的愁绪和对逝去时光的无尽哀伤。这里将自己定位为“悲秋客”,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一种普遍的情怀。

第四句“那知此路分”则是说在这离别之际,连路都要分开去,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无奈和哀伤。

第五句“荒城背流水”,描绘出一幅荒凉的画面,古老的城墙背对着河流,这种景象增添了一份萧瑟和孤寂。

六七两句“远雁入寒云,陶令门前菊”则是通过高飞的鸿雁和小小的菊花来强化诗中的悲凉气氛。鸿雁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象征着离别,而这里它们飞入寒冷的云层,更添一份凄清。陶令门前菊则是指东汉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陶渊明,他喜欢种植菊花,后来成为文人隐逸的象征。

最后一句“馀花可赠君”,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这残留的菊花,想要送给所托之人,这里既有对友人的思念,也有自己无奈的情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离别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