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别生羁倍黯然,桂江榕浦共朝烟
出处:《清明悼亡二首》
明 · 郭之奇
死别生羁倍黯然,桂江榕浦共朝烟。
松楸在目三千里,戈戟藏身十四年。
故国方诛驼马料,荒茔孰挂鬼神钱。
眼看数日残春了,五月书邮竟绝传。
松楸在目三千里,戈戟藏身十四年。
故国方诛驼马料,荒茔孰挂鬼神钱。
眼看数日残春了,五月书邮竟绝传。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郭之奇在清明时节悼念亡者之作。诗中充满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生离死别的感慨。
首联“死别生羁倍黯然,桂江榕浦共朝烟”,开篇即点出主题,以“死别”与“生羁”对比,表达出对亡者的哀思以及生者与逝者之间的强烈反差。桂江、榕浦代表逝者生前生活的地方,朝烟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逝,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
颔联“松楸在目三千里,戈戟藏身十四年”,进一步深化情感。松楸在这里象征墓地,三千里之遥,暗示了诗人与亡者之间空间上的遥远,十四年则强调了时间的漫长,表达了诗人对亡者长久的思念之情。
颈联“故国方诛驼马料,荒茔孰挂鬼神钱”,转而思考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关系。故国的动荡与亡者墓地的荒凉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对亡者安息的关切。同时,“鬼神钱”的使用,也体现了对亡灵的祭奠与尊重。
尾联“眼看数日残春了,五月书邮竟绝传”,收束全诗,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随着春天的消逝,诗人眼见时光匆匆,而与亡者的通信却在五月彻底断绝,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失去联系的无奈与哀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亡者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生命、时间、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