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昔漫游历天台,仙踪不见空尘埃
出处:《有画忆阮郎图者戏为作此》
明 · 林大春
余昔漫游历天台,仙踪不见空尘埃。
始知好事传虚幻,那有仙子逐人来。
不然山中现妖物,时人误尔谈仙术。
谁家画出相思容,毋乃笔意随所适。
石桥飞跨碧峰颠,白云满地赤城出。
千年壁立生苍苔,何似人间望夫石。
始知好事传虚幻,那有仙子逐人来。
不然山中现妖物,时人误尔谈仙术。
谁家画出相思容,毋乃笔意随所适。
石桥飞跨碧峰颠,白云满地赤城出。
千年壁立生苍苔,何似人间望夫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一幅描绘阮郎图的记忆与戏谑,充满了对艺术创作和自然景观的深刻洞察。诗人以回忆中的天台山之旅开篇,表达了对仙踪难觅的感慨,暗示了人间与仙境之间的距离感。接着,诗人质疑好事与仙子是否真的存在,或是人们对于超自然现象的误解,引出了对艺术创作自由性的思考。
“不然山中现妖物,时人误尔谈仙术。” 这句话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与幻想界限的探索,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中关于仙术和妖怪传说的普遍接受态度的反思。诗人似乎在探讨,艺术作品中的虚构元素是否只是创作者个人想象的产物,还是它们承载着某种超越现实的意义。
随后,诗人转向对一幅描绘阮郎图的回忆,提出疑问:“谁家画出相思容,毋乃笔意随所适。” 这不仅是对艺术创作过程的赞美,也是对艺术家创造力的肯定。诗人似乎在说,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与形象并非完全由客观现实决定,而是艺术家内心世界与想象力的体现。
最后,诗人通过描述天台山的自然景观——石桥、碧峰、白云和赤城,以及古老的苍苔,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融合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何似人间望夫石”,既是对自然奇观的赞叹,也是对艺术作品中能够捕捉并再现自然之美的能力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还蕴含了对现实与幻想、自然与艺术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通过戏谑与反思,诗人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艺术的本质及其与人类情感、自然世界之间的复杂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