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处知林静,闻时觉景清
今年共君听,同在洛阳城。
噪处知林静,闻时觉景清。
凉风忽袅袅,秋思先秋生。
残槿花边立,老槐阴下行。
虽无索居恨,还动长年情。
且喜未聋耳,年年闻此声。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十载:十年。君:你。
常感:常常感到。
新蝉鸣:新蝉的叫声,常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
共君听:和你一起聆听。
洛阳城:古都名,位于中国河南省。
噪处:喧闹的地方。
知林静:知道树林的宁静。
闻时:听到的时候。
觉景清:感觉到景色的清新。
凉风:秋天的凉爽之风。
忽袅袅:形容风轻轻吹动的样子。
秋思:对秋天的思念或感触。
残槿花:凋谢的槿花,象征时光的消逝。
老槐阴下:老槐树的树荫下,暗示岁月的痕迹。
索居恨:离群索居的遗憾。
长年情:长久以来的情感。
未聋耳:耳朵还未失去听觉。
年年:每年。
翻译
与你分别已有十年,常常因新蝉的鸣叫而心生感慨。今年我和你一同在洛阳城聆听,蝉鸣声中我们都在这里。
在喧闹之处更知晓树林的宁静,听到蝉鸣时感觉到环境的清新。
凉风吹过,蝉鸣声中提前带来了秋日的思绪。
站在凋零的槿花旁边,行走在老槐树的阴影下,
虽然没有离群索居的遗憾,但长久以来的情感仍然被触动。
欣喜的是耳朵还未聋,每年都能听到这熟悉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名为《开成二年夏闻新蝉赠梦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情感和独特的情操。
“十载与君别,常感新蝉鸣。”这两句诗表明诗人与友人已有十年的分别,每当听到新蝉鸣叫时,都会不自觉地想起远方的朋友。蝉鸣声成为了他们情感联系的一种符号。
“今年共君听,同在洛阳城。”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聚的喜悦,以及共同聆听蝉鸣声的情景。洛阳城作为背景,不仅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也让诗中的情感交流显得更加温馨。
“噪处知林静,闻时觉景清。”这两句通过对比鲜明地描绘了蝉鸣声在寂静环境中的突出效果。蝉鸣声不仅是声音的存在,更成为一种能引起内心共鸣的情感体验。
“凉风忽袅袅,秋思先秋生。”这两句诗描绘了初秋时节的凉爽气息,以及这种气息如何激发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蝉鸣声似乎成为了连接过去和现实的一种桥梁。
“残槿花边立,老槐阴下行。”这两句诗通过具体的景象,如残存的槿花和古老的槐树,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凄清的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行走,不禁让人联想到生命的历程和时间的流逝。
“虽无索居恨,還动长年情。”这两句表达了即使没有特别的不满或遗憾,但对于过去美好的时光依然充满深厚的情感。蝉鸣声成为了唤醒这种情感的关键。
“且喜未聋耳,年年闻此声。”最后两句诗流露出一种对未来仍持乐观态度的心境。尽管岁月匆匆,但只要自己的听力还能捕捉到蝉鸣声,这份美好的记忆和情感就依然可以被延续。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蝉鸣声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热爱。白居易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笔触,将这些深层的情绪巧妙地融入到诗句之中,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