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松早偃原非病,倦鸟虽还岂是休
出处:《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骥,次旧韵》
宋 · 苏轼
二年三蹑过淮舟,款段还逢马少游。
无事不妨长好饮,著书自要见穷愁。
孤松早偃原非病,倦鸟虽还岂是休。
更欲河边几来往,祇今霜雪已蒙头。
无事不妨长好饮,著书自要见穷愁。
孤松早偃原非病,倦鸟虽还岂是休。
更欲河边几来往,祇今霜雪已蒙头。
注释
二年:两年。三蹑:多次经过。
过淮舟:乘船过淮河。
款段:缓缓行走。
马少游:马少游,人名。
无事:闲暇时。
不妨:不妨碍。
长好饮:常饮酒。
著书:写书。
见穷愁:抒发困苦与忧愁。
孤松:孤独的松树。
早偃:早早地倒下。
非病:并非病态。
倦鸟:疲倦的鸟儿。
岂是休:并非就此罢休。
更欲:更想。
河边:河边。
几来往:频繁往来。
祇今:如今。
霜雪已蒙头:白发如霜雪般覆盖头。
翻译
我曾两次乘船过淮河,款款而行又遇见了马少游。闲暇时不妨常饮酒,写书只为抒发困苦与忧愁。
孤独的松树早早地倒下并非病态,疲倦的鸟儿归巢并非就此罢休。
我更想在河边频繁往来,如今白发苍苍,霜雪已覆满头。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表达旅途中偶遇故人、感慨时光变化和个人情怀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哀愁和哲理。
“二年三蹑过淮舟”,这里的“三年”可能是泛指一段时间,淮河是古代南北交通要道之一,诗人在此提到自己多次乘船渡过淮河,表达了行旅生活的频繁和自己的漂泊不定。接下来的“款段还逢马少游”则显示出诗人与友人的偶遇,这里的“款段”可能指的是友好地问候,而“马少游”是诗人朋友的名字,表明了他们之间的情谊。
“无事不妨长好饮”,这句话流露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便是在无忧无虑的时候,也要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如同品酒一般。紧接着的“著书自要见穷愁”则透露了诗人内心的另一面,他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世事的深沉感慨和个人的忧愁。
“孤松早偃原非病,倦鸟虽还岂是休”,这里的“孤松”和“倦鸟”都是诗人自喻,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的处境。松树虽然看似疲惫,但并不意味着它有病;鸟儿虽然归巢,也不一定表示它们在休息。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岁月流逝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坚持。
最后,“更欲河边几来往,祇今霜雪已蒙头”,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感慨。河边的往来代表着生命中的交汇与离别,而“霜雪”则象征着岁月的积累和个人生活的磨难。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行旅中的偶遇和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友情、酒、书以及时光流逝的深切感悟。诗中既有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有对世事的忧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体现了苏轼特有的文学风格和深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