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谈屡绝倒,寝食废宵昼
出处:《送遵禅者》
宋 · 王之道
阿遵我辈人,相从十年旧。
行肥形愈瘠,身贫道常富。
厥初为天衣,持钵化淮右。
袖携维卫录,访我过蓬陋。
若言法华山,有象金所就。
其来自西土,隐现不可究。
我时尝记之,尔耳亦聊复。
谁令慈悲师,镂板播疏谬。
向来天衣游,追随遍岩窦。
高谈屡绝倒,寝食废宵昼。
归欤又同舟,半道过濠寿。
是行寄先茔,一再获邂逅。
清霜殒群木,凄劲捣衣候。
翩然不我留,云山挺高秀。
行肥形愈瘠,身贫道常富。
厥初为天衣,持钵化淮右。
袖携维卫录,访我过蓬陋。
若言法华山,有象金所就。
其来自西土,隐现不可究。
我时尝记之,尔耳亦聊复。
谁令慈悲师,镂板播疏谬。
向来天衣游,追随遍岩窦。
高谈屡绝倒,寝食废宵昼。
归欤又同舟,半道过濠寿。
是行寄先茔,一再获邂逅。
清霜殒群木,凄劲捣衣候。
翩然不我留,云山挺高秀。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与一位名为遵的僧人十年的交情。开篇即点明了与遵相从十载,彼此之间的情谊深厚。随后,诗人通过对比“行肥形愈瘠”和“身贫道常富”的对偶,表达了物质上的匮乏与精神上的丰足。在这里,“行肥”暗示佛法的修持与内在的充实,而“形愈瘠”则是外在物质条件的简陋;“身贫”指物质上的贫穷,反之“道常富”则揭示了心灵的丰饶和精神追求的满足。
诗人接着回忆起遵初出家时的情景,他穿着僧衣,手持钵碗,在淮右一带化缘。遵不仅身怀维摩诘经录,更寻访诗人至贫寒之所。这段描写展现了遵的佛法修为和他对朋友的关切。
接下来的“若言法华山,有象金所就”一句,指的是遵可能提及前往法华山,那里有神异的象征着某种高贵或圣洁之物的存在。然而,这段叙述又带有一丝神秘和不可捉摸,因为“其来自西土,隐现不可究”表明了遵的来历不详,他似乎拥有超凡脱俗的一面。
诗人在此表达了对遵的怀念和敬仰,同时也透露了一种失落之感。他们曾共处一舟,但如今遵已离去,诗人只能在记忆中寻觅往昔的情谊。这份情谊,如同“清霜殒群木,凄劲捣衣候”一般,在寒冷的晨露和凛冽的风中,变得更加珍贵且令人感伤。
最后,“翩然不我留,云山挺高秀”一句,则是诗人对遵离去后的无奈和对遵精神追求的赞美。遵如同高峻的云山一般,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而诗人自己则只能在尘世间徘徊。
整首诗通过对友情和佛法修为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流动和精神世界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