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禽时一鸣,清响彻遥碧
驱马入烟云,披衣乱荆棘。
急湍隔危途,弃乘贾足力。
藓滑鲜人踪,芝残多鹿迹。
方讶青霭回,瞥见红寺出。
寺上落飞泉,匹练几千尺。
建瓴悬青天,奔虬凌白日。
水气散瑶光,含灵变颜色。
悚身不敢前,倚树惊战慄。
山僧致野情,摘果慰喘息。
幽禽时一鸣,清响彻遥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千山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敬畏之情。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登山过程中的种种景象和心境变化。
首先,诗人表达了对山的向往与探索欲:“瞻山若可登,登山未可即。” 展现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挑战精神。接着,“驱马入烟云,披衣乱荆棘” 描绘了登山途中艰难险阻,但诗人并未退缩,而是勇往直前。
“急湍隔危途,弃乘贾足力。” 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登山的艰辛,水流湍急,道路险峻,诗人不得不放弃乘坐,依靠双脚前行。随后,“藓滑鲜人踪,芝残多鹿迹。” 描述了山间环境的原始与荒凉,苔藓覆盖,少有人迹,鹿群活动频繁。
“方讶青霭回,瞥见红寺出。” 这两句转折,从自然景观转向人文景观,诗人惊讶于云雾散去后,红墙绿瓦的寺庙突然出现在眼前,展现了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
“寺上落飞泉,匹练几千尺。” 描述了寺庙上方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如同一条长长的白练,气势磅礴。接下来,“建瓴悬青天,奔虬凌白日。” 进一步描绘了瀑布的动态美,仿佛悬挂在青天之上,奔腾的水流冲破白日的光芒,充满力量与生机。
“水气散瑶光,含灵变颜色。” 水气在阳光下闪耀着宝石般的光芒,色彩随光线变化而变化,展现出自然界的神秘与美丽。最后,“悚身不敢前,倚树惊战慄。” 表达了面对如此壮丽景色时的敬畏之情,诗人不敢轻易靠近,只能倚靠树木,内心激动不已。
“山僧致野情,摘果慰喘息。” 在这自然美景之中,山僧的出现为诗人带来了安慰与宁静,他们分享果物,让疲惫的旅人得以休息。最后,“幽禽时一鸣,清响彻遥碧。” 以鸟鸣声结束,清脆悦耳,回荡在遥远的碧空之中,增添了诗作的意境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