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二十四浮航,何似高高虹作梁
出处:《二十四航》
宋 · 马之纯
秦淮二十四浮航,何似高高虹作梁。
恐有兵戎来暮夜,可除扳索当城隍。
淮深尚欲横鞭渡,河广犹将一苇杭。
好是维持令有道,却将夷狄守封疆。
恐有兵戎来暮夜,可除扳索当城隍。
淮深尚欲横鞭渡,河广犹将一苇杭。
好是维持令有道,却将夷狄守封疆。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浮航:秦淮河上的浮桥。虹作梁:指彩虹般的桥梁。
兵戎:战争。
扳索:攀爬的绳索,比喻防御设施。
河广:形容河流宽阔。
一苇杭:一苇即一片苇叶,比喻简陋的渡河工具。
维持令:有道义的领导者。
夷狄:古代对周边异族的称呼。
封疆:边境地区。
翻译
秦淮河上的二十四座浮桥,比起那横跨高空的彩虹又如何呢?担心夜晚会有战争来临,这些浮桥或许能代替城墙,作为防御设施。
即使淮河水深,也能挥鞭横渡;河流宽广,也能凭借一叶苇筏渡过。
最好的治理方式是有道义,让有能力的人守卫边疆,抵御外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争即将爆发的紧张画面。诗人以秦淮河上的二十四个渡口为背景,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和防御之坚决。
"秦淮二十四浮航,何似高高虹作梁" 这两句用了富有想象力的比喻,将渡口比作天上的彩虹,形象地展现了渡口的众多与坚固。这里的“虹”不仅指美丽的自然景观,也蕴含着战时的烽烟和紧张气氛。
"恐有兵戎来暮夜,可除扳索当城隍" 这两句表达了对夜晚突然到来的敌军袭击的担忧,以及准备采取的防御措施。“兵戎”指战争,"暮夜"暗示着危险可能在不经意间来临;“可除扳索当城隍”则说明了诗人对于守卫城市的决心和紧迫感。
"淮深尚欲横鞭渡,河广犹将一苇杭" 这两句通过对秦淮河之宽阔与深邃的描绘,再次强调了渡口的重要性以及诗人希望即使在河流宽阔、水势湍急的情况下,也能确保渡口的安全。"横鞭渡"和"一苇杭"都是形象地表达了渡口的坚固与可靠。
最后两句"好是维持令有道,卻將夷狄守封疆" 表现了诗人对于保持边疆安宁、抵御外敌入侵的决心和信念。“好是”表赞赏之情,“维持令”指的是维护国家法度,“夷狄”则代指四方异族,"守封疆"突出了边防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也展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