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道暮春吾兴在,绣衣天上亦朝回
出处:《精舍成荅徐侍御侍御拟复命还日来观故结语云》
明 · 邵宝
宪台檄至筑书台,野寺东头辟草莱。
新水槛前看正脉,古松坛下赏遗材。
诗传涯老能千纸,酒酹山灵又一杯。
刚道暮春吾兴在,绣衣天上亦朝回。
新水槛前看正脉,古松坛下赏遗材。
诗传涯老能千纸,酒酹山灵又一杯。
刚道暮春吾兴在,绣衣天上亦朝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邵宝在明末时期对精舍(即书院)的精心建造与布置。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首联“宪台檄至筑书台,野寺东头辟草莱”,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行动——在官府的命令下,在野外的寺庙东边开辟了一片草地,搭建了一个用于读书学习的书台。这里既体现了官府对教育的重视,也展现了诗人在繁忙政务之余,不忘文化传承的精神。
颔联“新水槛前看正脉,古松坛下赏遗材”,进一步描绘了书台周围的环境。新水环绕,清澈见底,象征着知识的源头;古松参天,岁月悠长,象征着文化的底蕴。诗人在这里不仅欣赏自然之美,更是在思考如何将这些自然之物与文化相结合,以滋养后学。
颈联“诗传涯老能千纸,酒酹山灵又一杯”,则转而描述了诗人的创作活动。涯老,可能是指年长的学者或诗人,诗人通过诗歌传承知识与智慧,甚至能够写出千纸之多的作品。同时,诗人还通过饮酒祭祀山灵,表达对自然与文化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知识与智慧的追求。
尾联“刚道暮春吾兴在,绣衣天上亦朝回”,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暮春时节,兴致勃勃地继续他的工作,仿佛连天空中的官员(绣衣,古代高级官员的服饰)也在朝回的路上,与他一同参与这文化建设的盛事。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热情与决心,也暗示了他对文化事业的深远影响和广泛支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邵宝对文化教育的热忱,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尊重,以及对知识传承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