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不宴出处,托好有常因
出处:《咏利城山居》
魏晋 · 支遁
五岳盘神基,四渎涌荡津。
动求目方智,默守标静仁。
苟不宴出处,托好有常因。
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
玉洁箕岩下,金声濑沂滨。
掷华藏纷雾,振褐拂埃尘。
迹从尺蠖屈,道与腾龙伸。
峻无单豹伐,分非首阳真。
长啸归林岭,潇洒任陶钧。
动求目方智,默守标静仁。
苟不宴出处,托好有常因。
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
玉洁箕岩下,金声濑沂滨。
掷华藏纷雾,振褐拂埃尘。
迹从尺蠖屈,道与腾龙伸。
峻无单豹伐,分非首阳真。
长啸归林岭,潇洒任陶钧。
注释
五岳:泰、衡、华、恒、嵩为上古时天子封禅祭祀的五座大山,并称为东、南、西、北、中五岳。神基:神仙居止处,多指大山。
《隋书·薛道衡传》有句“帝系灵长,神基崇峻。
”四渎:淮、江、河、济为上古时天子封禅祭祀的四条大川,并称东、南、西、北四渎。
渎,大河也。
荡津:平坦的水洼。
动求句:行动时以正直的智谋和思虑为目的。
苟不句:谓倘若不能适应仕途进退的变化。
寻元:元通源,追寻根源。
终古:久远的往昔、上古时代。
洞往:回顾往昔。
洞意为洞悉、透彻。
逸民:亦作佚民,即隐居避世者。
玉洁:形容隐士的情怀像玉石一般洁白无瑕。
箕岩:箕山的岩壑。
箕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亦名许由山,唐尧时高士许由隐居于箕山之下、颖水之阳。
金声:形容前贤的名声像黄金一般光辉明亮。
濑:指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沂:崖岸。
卷华句:美丽的花朵掩藏在浓密的雾里。
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本系穷人所服,此指隐居避世者粗朴的衣物。
迹:行为、行止、行迹。
尺蠖:一种昆虫的幼虫,俗称造桥虫,虫体细长,行动时能屈伸变形。
道:一般指人生观、世界观、政治主张或思想体系。
腾龙:在空中飞腾的龙。
峻:高大。
单豹:古之高士。
伐:功劳。
分:名分、才赋。
首阳:山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相传为上古时著名高士伯夷、叔齐两兄弟隐居采薇之处,此处亦以首阳山名代指夷、齐二人。
真:真诚、真实。
林岭:树林与山岭,泛指隐居之处。
潇洒:洒脱、毫无拘束的样子。
陶钧:原为制作陶器时所用的转轮,此处引申为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支遁在利城山的隐居生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首句“五岳盘神基,四渎涌荡津”,以五岳和四渎起笔,象征着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宏大而深邃的背景。接着,“动求目方智,默守标静仁”两句,揭示了诗人通过观察自然、静心思考来获取智慧与仁德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
“苟不宴出处,托好有常因”表明了诗人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他的选择有着内在的逻辑和原则。“寻元存终古,洞往想逸民”则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永恒真理的探寻。
“玉洁箕岩下,金声濑沂滨”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清雅与宁静,仿佛置身于玉石般的岩石之下,听着金石般的流水声,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掷华藏纷雾,振褐拂埃尘”表现了诗人摆脱世俗束缚、追求心灵纯净的决心。
“迹从尺蠖屈,道与腾龙伸”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个人的修行过程比作从弯曲到伸展的变化,寓意着从低谷走向高峰的精神成长。“峻无单豹伐,分非首阳真”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品质,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如同孤高的山峰,不被外界所动摇。
最后,“长啸归林岭,潇洒任陶钧”表达了诗人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他以长啸之声回应山岭,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与自信。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支遁在利城山居的独特生活体验,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思考,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