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出处:《苏子瞻哀辞》
宋 · 张舜民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苏子瞻:即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石:指苏轼所收藏的一块墨石。
人亡:指苏轼亡故。
坚重质:指石质坚硬凝重。
浪花痕:指墨石上的白色纹脉,如雪浪花留下的痕迹。
中山酒:中山所产的酒。
中山:定州的别称,在今河北省定县。
丈八盆:苏轼盛石的盆。
不归北:未能北归,苏轼当时在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并卒于此地。
翻译
你自定州贬官到岭南,雪浪石因此与世不闻;而今你竟谢世而去,石却在故地留存。可爱可敬的墨石,质地是如此的坚硬凝重,不减当年洁白的浪花状脉痕。
我要像你当年酌酒赏石那样,把中山酒向杯中满斟;还要像你当年用大盆盛石那样,重新修治雪浪斋并添置丈八盆。
你终于不愿归北与亲人团聚,客死江南也是出于避祸之心;我今只能在万里外的定州城,写此哀辞为亡友洒泪招魂。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舜民所作,名为《苏子瞻哀辞》。诗中表达了对逝者苏子瞻的深切哀悼和怀念之情。
诗的开篇“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两句,通过比喻手法强调了时间的无情和物质的持久性。人与石都在时光中流逝,但当人去世之后,只有石头依然存在,这不仅是对苏子瞻生命易逝的一种哀叹,也体现出诗人对于永恒与消逝之间矛盾的深刻感受。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进一步强化了上述情感。诗人对那坚硬且沉重的石头产生了怜悯之心,因为即使是那样粗糙的物质,也能保存下历史的印记——“浪花痕”,这可以理解为时间流逝后留下的痕迹或是自然界中波涛冲刷过石面所形成的纹理。
接着,“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两句,诗人通过举杯痛饮来表达对苏子瞻的怀念之情。这里的“中山酒”和“丈八盆”都是用来形容丰盛的酒宴,也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哀伤无比,因为即使是美酒佳肴也不能驱散失去亲友后的悲痛。
最后,“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苏子瞻的深切思念。这里“公兮”指代苏子瞻,而“不归北”则意味着他永远不会回到那个熟悉的地方,“万里一招魂”,则是诗人希望能通过某种方式召唤回逝者的灵魂,哪怕相隔万里之遥,也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不舍与挚爱。
总体而言,这首诗充满了哀思和怀旧的情绪,通过对比石头与人的命运,以及借助酒宴来抒发情感,诗人以沉郁顿挫的笔触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