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来翻自感,不那岁时心
出处:《中秋后一日园亭闻蝉》
明 · 李孙宸
荏苒秋过半,开尊坐暮林。
玄蝉衰柳外,作意送悲音。
露冷声偏苦,风寒响易沈。
听来翻自感,不那岁时心。
玄蝉衰柳外,作意送悲音。
露冷声偏苦,风寒响易沈。
听来翻自感,不那岁时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诗人于傍晚时分在园亭中饮酒赏景的情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蝉鸣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以及诗人对时光流转、岁月更迭的感慨。
首句“荏苒秋过半”,以“荏苒”二字生动地刻画了时间的流逝,暗示秋天已过半,季节的更替给人以时间匆匆之感。接着,“开尊坐暮林”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傍晚时分,面对林间美景,开怀畅饮的场景,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氛围。
“玄蝉衰柳外,作意送悲音”一句,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通过“玄蝉”(黑色的蝉)在衰败的柳树之外鸣叫,不仅渲染了秋日的萧瑟,也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哀愁。这里的“作意送悲音”富有深意,既表达了蝉鸣的哀伤,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露冷声偏苦,风寒响易沈”进一步描绘了秋夜的凄清景象。露水的寒冷使得蝉鸣更加凄苦,而寒风的吹拂让声音难以传远,营造了一种孤寂与落寞的氛围。这种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加深了读者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最后,“听来翻自感,不那岁时心”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听到蝉鸣,不仅引发了对自然界的共鸣,更触动了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深深思考。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色和自然声音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时间、生命、季节变换的深刻感悟,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深厚的情感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