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闲闭园门,默默坐书室
出处:《西斋秋日杂书五首 其三》
宋末元初 · 方回
闲闲闭园门,默默坐书室。
幽幽绝来人,寂寂度长日。
苦桃何累累,秋颗压枝密。
桃苦不可食,熟烂未忍摘。
时闻落地声,诗思若有得。
幽幽绝来人,寂寂度长日。
苦桃何累累,秋颗压枝密。
桃苦不可食,熟烂未忍摘。
时闻落地声,诗思若有得。
翻译
悠闲地关闭园门,静静地坐在书房。无人来访,寂静度过漫长的一天。
苦涩的桃子结得繁多,秋天的果实压弯了树枝。
桃子太苦无法食用,即使熟透也不忍心采摘。
时常听到果实落地的声音,诗的灵感似乎油然而生。
注释
闲闲:悠闲自在。闭:关闭。
默默:静静地。
幽幽:寂静无人。
寂寂:寂静无声。
累累:形容果实繁多。
秋颗:秋天的果实。
熟烂:熟透腐烂。
落地声:果实落地的声音。
诗思:诗的灵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安静的秋日场景,诗人在自己的书室中沉浸于阅读与思考。园门关闭,一切外界干扰都被隔绝,只剩下诗人与书籍、自然的声音为伴。"幽幽绝来人,寂寂度长日"表达了这种宁静而孤独的氛围。
"苦桃何累累,秋颗压枝密"中的“苦桃”指的是尚未成熟的桃子,它们重叠累积在枝头,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秋天果实繁盛的情景。这些桃子还没有完全成熟,因此虽然它们已经“压枝密”,但却“不可食”。
诗人并没有急于采摘它们,而是等待时机。在这静谧的书室里,偶尔传来落地的声音,这些自然界的小声音竟然激发了诗人的灵感,“时闻落地声,诗思若有得”。这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观察与感悟,以及他将这种感受转化为诗歌创作的能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独自在书室中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专注于精神追求的境界。同时,它也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