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来自阳山麓,手携旧种千竿竹
道人来自阳山麓,手携旧种千竿竹。
小裁方斛不盈尺,中有潇湘江一曲。
未信天工能尔奇,不知地脉从谁缩?晴窗翛翛散烟雾,眼底森然立群玉。
岂期我乃累此君,蒙犯风埃走尘俗。
故山方远重愁绝,新句未成惭迫促。
黄冈之产大中椽,政用材美刳其腹。
愿言保此终天年,岁暮山中伴幽独。
小裁方斛不盈尺,中有潇湘江一曲。
未信天工能尔奇,不知地脉从谁缩?晴窗翛翛散烟雾,眼底森然立群玉。
岂期我乃累此君,蒙犯风埃走尘俗。
故山方远重愁绝,新句未成惭迫促。
黄冈之产大中椽,政用材美刳其腹。
愿言保此终天年,岁暮山中伴幽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阳山昱的上人,他特地从阳山深处带来亲手种植的千竿湘竹,拜访诗人的寓所并请求作诗。诗人被这位上人的热情和对艺术的执着所打动,尽管自己身处吴门且事务繁忙,但仍欣然应允,创作了这首长篇诗作。
诗中,诗人赞美了阳山昱上人对竹子的精心培育和珍视,以及竹子本身的奇妙——虽小如“方斛不盈尺”,却仿佛蕴含着“潇湘江一曲”的意境,令人惊叹自然造物的神奇。诗人还表达了对上人高尚品格的敬佩,以及对自己未能在宁静山林中陪伴竹子的遗憾。
最后,诗人提到黄冈之地盛产优质竹材,而上人却选择将其雕刻成材,用于实用,这体现了上人对物质与精神价值的平衡追求。诗人希望这些竹子能在山中度过漫长岁月,陪伴上人度过孤独的晚年。
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既展现了竹子的美,也赞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体现了元代文人士大夫的雅趣和对高洁人格的推崇。